中国人均寿命突破78.6岁!背后有啥秘密?
中国人均寿命突破78.6岁!背后有啥秘密?
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更比2012年提高了3.5岁。从“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八十不再稀罕”,中国人均寿命的提升见证了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
从35岁到78.6岁:一条稳步上扬的“长寿曲线”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贫困和医疗条件落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1981年,这一数字提高到67.9岁;到1998年,进一步上升至71岁,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增速显著。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毅指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医疗保健和更高的收入,是推动老年人长寿的关键因素。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也发现,不吸烟、规律运动、食物多样化与活到百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公共卫生体系:为健康中国筑起坚实屏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了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数据显示,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至2023年的4.5‰,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降至16.1/10万,这些指标的改善对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疗保障制度:让13.61亿人共享健康红利
目前,中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61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80%左右,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达70%左右。同时,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多重保障,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健康生活方式: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民转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吃动两平衡”,要通过个性化、精准化的管理策略,探索可持续的体重管理方案。
长寿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4.9%,预计2035年左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不仅带来养老需求的大幅增长,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生阶段的划分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专家建议,应通过延迟退休、发展老年教育等方式,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推进医养结合,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均35岁到78.6岁的跨越,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智慧。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继续攀升,人民健康水平将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