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90年前北平小学生唱《送别》,“没心没肺”却让全网潸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90年前北平小学生唱《送别》,“没心没肺”却让全网潸然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DFIJ5K0517HKLK.html

《送别》这首歌,承载着百年的离愁别绪。从1935年北平小学生纯净的歌声,到李叔同在动荡年代的深情创作,再到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情感的传承。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最纯粹的表演方式,唱最难道尽的伤别离,难不破防。“没心没肺才是演唱它的真谛啊。”这首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有多少人是从中知道了离别之美?

1. 《送别》的最早版本

大部分人听《送别》,大概是在80年代电影《城南旧事》中。再早一点,六十年代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电影中的这首歌,更添浓情诗意。

而这个小学生的最早版本,则是由1935年,北平中小学歌唱比赛上评定出的优胜团体与个人由百代公司假欧美同学会游艺室代为灌音,“声音记录”让这场比赛的歌声传到了今天。演唱者是来自北师附小的龙珣。知乎上有一个叫““南塘少阁主”的答主曾经对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做过认真考证。

那年龙珣12岁,正在上小学六年级,获得“北平市中小学歌唱比赛”小学组个人亚军。而当时北平育英小学的同组冠军池元又灌录的是另一首由李叔同填词的爱尔兰民歌《秋夜》,但是传唱度不及前者。大概也和《送别》这首歌跨越时空的魅力有关。如今再听,那种跨越时空的别离怀人之绪,仍然深深触动每一个人。

2. 《送别》背后的离别故事

100多年前,李叔同到上海投奔友人许幻园,许幻园为人慷慨,两人惺惺相惜于彼此的才华,成为知交。

1915年,辛亥革命成功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在动荡时局下,许幻园家道中落,陷入潦倒。他不甘论为草芥,决定进京谋生,冒着漫天大雪来到李叔同家门口,跟他挥泪道别,连李叔同的家中都没有进去。

李叔同望着好友离去的背影,深感后会无期,此时想到了曾经听过的一首歌,是来自日本音乐家犬童信藏的《旅愁》。歌曲的原型则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奥特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

犬童信藏是一位1879年出生在日本的音乐家,于1943年10月19日在人吉市自杀身亡。他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洋乐曲,大概250首保留了下来。他翻译歌词时鲜少直译,从《旅愁》的歌词中也方晓意境。

窓うつ岚に 梦もやぶれ
遥けき彼方に 心まよう

有人用中文大意又译得更有留白之美: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李叔同写的这一曲,中文名便叫《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仿若古典国画,也超越了东西音乐的界阂。

3. 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除了《送别》,李叔同对音乐的贡献也不该被遗忘。

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也是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这首《送别》属于学堂乐歌。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出现了很多被大量传唱的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从学堂乐歌开始,它标记着中国近代音乐的新纪元——中国新音乐的开端。而李叔同则是其中重要的推动者。

他的文才与人格魅力,为这些歌曲加诸了更多魅力。《忆儿时》里,他写人生沧海,时光难再,老梅、啼鸟、游鱼、捉迷藏等记忆虚景在简洁明了的歌句见连绵浮现。也有气韵典雅的《春游》,“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生动而流淌的场景。

1917年冬日,也就是写完《送别》两年之后,37岁的李叔同在间断食17日后,遁入空门。他泛舟于西湖之上作词: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后来,身为李叔同学生的著名散文家、漫画家丰子恺,又给《送别》重新填词,这一次变成了富有童趣的《游春》曲。他十分喜欢原作,也感到“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情境过于凄凉,无法为儿童所领会,于是将歌词改为“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又是另一重意趣。

但原版仍是动人。“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云卷云舒,花开又花落了。

参考资料:

  1. CDTM音网:听!这是89年前北京小学生唱的《送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