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的心理调适新方法
儿童抽动症的心理调适新方法
近年来,抽动症因其逐渐升高的患病率和严重且广泛的损害而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该症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如挤眉弄眼、做怪相、耸肩膀、甩胳膊踢腿等)和发声抽动(清嗓子、咳嗽声、鼻吸气声、说脏话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症状、情绪问题、攻击破坏行为、学习困难等。抽动症的病因尚未明白,病程长短不一,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4:1,多起病于2~15岁,5~7岁为高峰。目前抽动障碍已经成为儿童期一种常见和多发的精神行为问题。
抽动症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更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研究表明,抽动症患儿在学习、个性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面临严重挑战。例如,抽动和不自主发声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长期的抽动症状还可能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产生自卑、社交障碍等问题。因此,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抽动症患儿至关重要。
抽动症的心理特征与需求
抽动症患儿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困难: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个性发展问题:0~7岁是个性(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7岁以前发病的抽动症患儿很容易导致人格的不健全。7~15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这种不良影响的最终结果是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和社会功能的缺陷。
家庭负担:面对孩子的这种找不到原因的疾病,许多父母百般困惑甚至互相责备,他们往往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压力、自责、社会隔离、抑郁甚至婚姻不合。
抽动症患儿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
建立自信:由于抽动症状常常受到同伴的嘲笑和歧视,患儿往往缺乏自信,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改善社交能力:抽动症会影响患儿的社交能力,需要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学习社交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情绪管理:抽动症患儿常常伴有情绪问题,需要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心理干预方法
家庭干预
家长对抽动症的正确认识是干预成功的基础。家长需要了解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缓解。家长的焦虑和过度干预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因此,家长应该:
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提供均衡的营养,鼓励适度的运动。
避免过度关注: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营造轻松环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的压力。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抽动症心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习惯逆转训练:通过意识抽动、竞争反应、放松训练和自我监测等步骤,帮助患儿控制抽动症状。
暴露反应预防:对于伴有强迫症状的患儿,通过暴露于恐惧情境并阻止仪式性行为,减少强迫症状。
正向强化:对患儿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增强其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儿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抽动症状。具体方法包括:
认知重构:帮助患儿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问题解决训练:教导患儿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成功案例
以某儿童医院的抽动症专病门诊为例,该门诊采用层级双向转诊制度,对于疑难、危重患者采用普通-专家-特需逐级向上转诊,对于病情稳定患者采用特需-专家-普通向下转诊。这种系统化的治疗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专业诊断:通过详细的评估和诊断,确保每个患儿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家庭指导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持续跟踪:通过定期复诊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家长培训: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动症,掌握科学的干预方法。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治疗模式,许多抽动症患儿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结语
抽动症的心理调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基础,专业的心理干预是关键,而社会的包容和理解则是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抽动症患儿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