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双璧:柳孜运河遗址与濉溪酿酒作坊群
淮北双璧:柳孜运河遗址与濉溪酿酒作坊群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一座被誉为“中国之最”的酿酒作坊遗址群,正在向世人诉说着明清时期濉溪酿酒工业的辉煌历史。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另一处充满历史谜团的遗址——柳孜运河遗址,也在考古学家的发掘下,逐渐揭开了隋唐宋时期漕运繁忙的面纱。
柳孜运河遗址: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见证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节点。1999年和2012年的两次考古发掘,让这座沉寂千年的遗址重见天日。
考古发现显示,遗址中保存着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等重要遗迹,出土了9艘木质沉船及大量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文物。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更为研究隋唐宋时期的漕运、造船技术以及瓷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设计了一座永久性保护大棚。这座大棚采用创新的“悬索技术”,通过15根钢索将遗址部分的大棚悬空锁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遗址的完整性。建成后的大棚不仅能够为遗址提供永久性保护,还将成为一座展示隋唐大运河文化的“金字塔”。
濉溪酿酒作坊群:明清酒业的繁荣见证
在濉溪县城关镇的长丰街,一片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明清酿酒作坊遗址,见证了濉溪酿酒工业的辉煌历史。遗址内分布着72家酒坊,年产量达300多万斤,是中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酒设施考古发现。
濉溪的酿酒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697年,宋昭公就曾用濉溪酒与鲁、陈、卫国君会盟。汉代时,濉溪口、柳孜已设有专门的税官征收盐酒税。到了明清时期,濉溪的酿酒作坊已发展到72家,年产量达300多万斤,成为全国重要的酿酒中心之一。
濉溪酿酒工艺独特,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经过长期陈储和精心勾兑,形成了“琥珀色、透瓶香、入口绵”的独特风味。这种精湛的酿酒工艺,不仅在古代享有盛誉,更被现代的口子酒所继承和发扬。
如今,濉溪酿酒作坊遗址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酿酒工艺和酒文化的重要窗口。而口子酒作为濉溪酿酒工艺的传承者,不仅多次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更被列为国宴用酒,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淮北市濉溪县的这两处遗址,一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一为明清酒业的繁荣见证,它们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