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生活教育理论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核心。这一理念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理念。教材在选文、单元结构、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一年级教材为例,新增了“我爱我的祖国”“两件宝”等贴近生活的课文,删去了“画”“大小多少”等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教材将原有的“课文”单元改为“阅读”单元,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将“口语交际”栏目移入语文园地,增加了口语交际的篇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设计贴近生活的真实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小蜗牛》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小蜗牛的旅行”——让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记录蜗牛的活动轨迹,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作一篇小作文。这样的学习任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香港风光的纪录片,了解香港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分组搜集香港的旅游景点、美食、购物等信息,并制作旅游攻略;开展“我心中的香港”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香港的认识和感受。
生活教育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和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生活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小蜗牛的旅行”学习任务中,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学会了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提高了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生活教育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田忌,你会怎样安排马匹的出场顺序?”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策略思维。
实践能力的增强: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称量物体,理解浮力原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样指挥救援?”这样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领导力和责任感。
专家指出,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探索者。这种转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贴近生活的真实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