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现代医学如何延长中国人均寿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现代医学如何延长中国人均寿命?

引用
人民网
9
来源
1.
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4/0715/c459156-40278011.html
2.
http://www.news.cn/book/20240401/274aa647cd2e450dbe4f74332c5582de/c.html
3.
http://www.qizhiwang.org.cn/n1/2024/0621/c457283-40261467.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E5%8C%BB%E7%96%97%E4%BF%9D%E9%9A%9C
5.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2/content_6994970.htm
6.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11070.htm
7.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health/story20241108-5287476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8C%BB%E7%96%97%E4%BF%9D%E9%9A%9C%E5%88%B6%E5%BA%A6
9.
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lianbo/bumen/202409/content_6976411.htm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到如今的78.6岁,这一显著提升背后,凝聚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进步。从疾病预防到治疗,从公共卫生体系到医疗保障制度,现代医学的全方位发展为延长国民寿命提供了坚实支撑。

01

疫苗接种: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已将1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数十年来中国疫苗研发和接种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例,为防范国外脊灰病毒输入和传播风险,2024年我国开展儿童第二剂次脊灰灭活疫苗补种,共接种1320.62万人。针对全球和我国百日咳疫情回升情况,相关部门及时调整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浙江省更是创新推出全国首张电子预防接种证,实现接种门诊取号、登记、接种、留观等全流程一证通用,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的接种服务。同时,推进疫苗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群众可通过App查看自己接种的每一支疫苗从生产、流通到接种等环节的全要素信息。

02

重大疾病防治: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为例:

  • 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成功抑制率均超过95%。
  • 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到5.86%,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至0.3%,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防控目标。
  • 结核病防治成效显著,累计发现并治疗超800万名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发病率平均年递降率约为3%,远超全球同期年递降率1.5%的水平。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在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面的持续投入。目前,全国已建立1041所哨点医院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地市和代表性县区。同时,26个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达到25支,建成3380支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实现市、县全覆盖。

03

公共卫生体系:全民健康的“守护网”

2015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健康中国”政策体系,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这一行动涵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大领域,居民知晓率高达84.19%,满意度达92.75%。

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中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同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多项工作。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从2019到2022年提高了8.61%。这一提升得益于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也反映了国民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04

医疗保障制度:全民健康的“压舱石”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13.61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一制度体系包括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生育保险、疾病应急救助、长期护理保险等多个层次。

基本医保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两大制度,前者覆盖城市就业人口,后者覆盖城市非就业人口及农村人口。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11%比例为职工缴纳医保,居民则自行按年缴费,享受财政补助。2020年,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

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对居民医保报销后的大病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报销。医疗救助则主要针对困难群体,对救助对象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并对基本医疗费用给予补助。截至2020年底,经三重保障梯次减负后,贫困人口住院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均稳定在80%左右。

05

从“治病”到“防病”:医学理念的革新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治疗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一书提出“医学3.0”理念,强调预防为主、加强疾病风险管控。书中将癌症、心脏病、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四大慢性病称为“四骑士病”,指出这些疾病往往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在体内扎根,等到症状明显时再去治疗往往为时已晚。

这一理念正在中国医疗卫生实践中得到体现。从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到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再到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新医疗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06

展望未来:持续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尽管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压力、慢性病防治的复杂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未来,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加强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推动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 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 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提高疾病防治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有望进一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