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作家刘存荣笔下的故乡情怀
楚雄彝族作家刘存荣笔下的故乡情怀
楚雄彝族作家刘存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永仁县的风土人情。他的作品《黑土地·红村歌》和《野山》深受读者喜爱,展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刘存荣通过文字传递出浓浓的乡愁,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
作家简介
刘存荣,彝族,系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云南分会秘书长,楚雄州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历任法庭法庭庭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610办主任、楚雄州创研室主任等职。
先后创作出版纪实性报告文学《臧金贵(全国先进)》、《屋语(楚雄彝族民居建筑散记)》、《楚雄哀牢生态记》、《大爱无声(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纪实)》、《大地诗情(楚雄州林业生态发展散纪)》、《风雕神塑的元谋土林(发现云南丛书)》、《阿诗玛的路南石林(发现云南丛书)》、《情系“血地”》(楚雄州作家作者文学评论集),及小说、散文、诗歌《红滇北》《野山》《让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黑土地•红村歌》《快乐节日(少年经典阅读文库)》等。刘存荣是楚雄州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等多个领域。刘存荣自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在《农民日报》、《拉萨河》、《春潮》、《滇池》、《楚雄日报》、《金沙江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近百首。
他的创作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涉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刘存荣的作品在多个刊物发表,并获得了一定的奖项和认可。此外,刘存荣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推广活动。2021年11月,云南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楚雄师范学院等单位在楚雄师范学院举办了“本土作家进校园·帕男研讨作品分享会”,刘存荣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分享。这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刘存荣的文学作品,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交流和传播。综上所述,刘存荣的文学作品在楚雄州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永仁老街》中的故乡情怀
在刘存荣的作品中,《永仁老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展现其故乡情怀的代表作。这条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老街,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小城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这里地处金沙江峡谷边缘的崇山峻岭,是出滇入川的咽喉。
老街叫苴却街,半弧形,青砂石板铺就。街不长,最长不过两三百米,也不宽,最宽不过六七米。这条街很普通,没有豪门重宅,都是清一色的小商小贩和平民布衣。这样的街道在过去其实有很多,如今却是很少见了,它们正随着城市改造被拆除,这条街的命运也是如此。老居民们对这条街都是难舍难分,明知道拆迁后的住房比现在居住的老房子要好,可是搬往周转房时,许多人还是一步一回头,尤其是那些上了点岁数的人,走时还忍不住悄悄地抹眼泪,好像这一走就再也不回来了。人们说:“故土难离啊,走个半年一载,心里也还是老想着、惦记着。”
想着什么惦记着什么呢?没有人说。不过也无需说。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里有自己度过的时光,无论是喜是忧,都留下过温馨的回忆,只要想一想就觉得舒心。老房拆除,新房即将建起,这就意味着往昔生活从此结束,未来日子从此开始,我想想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别的就不去说了,就是那开门关门声,今后再也听不到了,就很让人怀念。
每天早晨谁家去买早点,谁家大人去上班,谁家孩子去上学,开自家大门时若被邻居听到,准有人问候一声:“早啊!”这时的心情就像清新空气吸进胸腔,觉得特别清爽畅快。晚上回来开自家大门,如果有邻居偶尔碰到,同样会有人说声:“回来啦!”这一天的劳累就会消解,如同刚洗过热水澡,别提浑身多么轻松了。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早些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情景,只要一想起来心里就热乎乎的。几声瑟瑟的秋风吹过后,大白菜成车地拉来了,一堆一堆码在街上,整条街都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街坊们排队依次购买,过完秤就再也不分彼此了,大家相互帮忙着,仿佛整个街道就是一家人。
这就是老街的风情,这就是老街的习惯。
这条老街宛如悠悠水流,即使河道被拆除了,改向了,它依然还会在人们记忆的河床上,轻轻托着思绪的风帆向前流淌。
我跟这条老街也有关联。我最初的欢乐,我后来的厄运,这条老街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它沉默不语,用最大的克制和忍耐,分担我的痛苦和怨愤。这时它不再是一条街,更是一部厚重的人生历史书,记载着普通人的生死欢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就如同掀翻陈旧的书页,过去那段岁月就会重新呈现在眼前。
永定老街。张桂伟 摄
如今这条老街被拆除了,往日的风情,往日的情分,还会不会保存住呢?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我对这条老街的记忆,永远也不会消失。我和老街的情感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我对老街的思念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老街啊,我的老街。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黑土地·红村歌》与《野山》中的故乡情结
除了《永仁老街》,刘存荣的其他作品如《黑土地·红村歌》和《野山》也处处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
《黑土地·红村歌》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作品中对黑土地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刻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勤劳与坚韧。
《野山》则通过讲述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作品中对彝族民俗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彝族村落,感受着彝族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刘存荣作品中的故乡情怀特征
通过对刘存荣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故乡情怀的几个显著特征:
细节描写细腻生动:无论是老街的青石板路,还是街坊邻居的日常问候,作者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得栩栩如生。
情感真挚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文化特色鲜明: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彝族文化元素,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时代印记深刻:通过描写老街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交织。
刘存荣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对故乡永仁县的深深眷恋。无论是《永仁老街》中对苴却街的细腻描写,还是《黑土地·红村歌》和《野山》中展现的彝族文化特色,都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愁。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刘存荣通过文字传递出的故乡情怀,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