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8到2024:全球流感防控的百年跨越
从1918到2024:全球流感防控的百年跨越
191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大流行席卷全球,造成数千万人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百年后的今天,面对流感这一古老的敌人,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最近在海南博鳌举行的2024世界流感大会,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这一问题的绝佳视角。
当前流感形势:季节性流行与变异风险并存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流感活动正处于季节性流行期。在中国,流感病毒阳性率快速上升,其中北方省份上升趋势尤为明显。监测到的主要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和鼻病毒,不同地区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存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始终是防控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群指出,全球范围内流感病毒的变异和重组持续出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时有发生,流感大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全球合作:构建流感防控新体系
面对流感这一全球性威胁,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世界流感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五大洲的90余名专家,共同探讨流感防控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强调,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对人类的一次全新挑战,需要各国政府、社会各界团结协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流感防控行动,及时通报疫情,共享毒株,支持发展中国家流感防控能力建设。
在大会上,全球防范工作监测委员会(GPMB)秘书处行政负责人Sylvie Briand介绍了全球大流行政策开发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正案的最新进展。她强调,需要进一步做好防控预警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做好及时报送和信息共享等,还要着力研发抗病毒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并确保其公平可及。
科技创新:提升流感防控能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正在为流感防控插上科技翅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表示,中国通过快速病原鉴定、快速推出诊断产品、稳步推进药物研发、建立应急救治体系、加快疫苗研发以及实验动物平台支撑等多个重大专项部署,实现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和医药创新能力的跃升。
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分享了中国在禽流感疫苗研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她指出,中国的疫苗免疫经验也为欧美国家使用疫苗防控禽流感提供了范式和指导。
未来展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流感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主席舒跃龙指出,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的疫苗、药物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在技术层面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很多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防控预警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做好及时报送和信息共享等,还要着力研发抗病毒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并确保其公平可及。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孙阳表示,国家疾控局将继续围绕传染病防控和卫生综合监督两大主责,夯实法治、人才、科技三大支柱,着力提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监督执法、宣传教育四种能力,为防范和应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引发的大流行贡献智慧和力量。
面对流感这一持续存在的公共卫生威胁,国际社会正在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网络。从监测预警到疫苗研发,从临床治疗到公众教育,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正在为人类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有力支撑。正如李斌副主任所言,通过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战胜流感这一古老而狡猾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