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
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
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他不仅在书法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文学、政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本文将详细介绍虞世南的生平、书法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虞世南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赐永兴公,人称虞永兴,谥文懿。
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祖虞检,南朝梁时,任始兴王府咨议;父虞荔,南朝陈时,任太子中庶子;兄为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均为知名之士。
少年时,与兄长虞世基一同受业于吴郡名儒顾野王的门下。他继承家学,勤奋好学,精思不倦,对经学、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在文学上仿效当时名家徐陵,徐陵称赞他的文风深得自己的旨趣,一时传为佳话。之后,他拜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为师学习书法,得其真传,并有所创新,后以书法知名于世。
陈文帝天嘉年间,征召虞世南为建安王法曹参军,转调西阳王友。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兄长虞世基从建康(南京)到了长安,兄弟二人都以擅长文学而获得声誉,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的二陆(即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当时隋炀帝杨广为晋王,听说他们兄弟二人都有才学,便招致到门下。隋炀帝大业年间,任用虞世南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
虞世基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所以早期没有得到重用;素来生活勤俭节约,清贫过活。隋末,虞世南则随宇文化及到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后他被窦建德擒获,任用为黄门侍郎。
归唐后,虞世南被任用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秦府文书。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后,升任他为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后,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之后,升迁为太子右庶子,辞谢不就,转秘书省少监。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升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次年,晋爵县公。唐太宗十分器重虞世南的学识与德品,经常与议论朝政,他秉性刚直,论及时事或议论古代帝王政事得失时,都能直言敢谏,并因势利导地提出兴利除弊的意见。
《旧唐书》中记载:“太宗尝谓侍士曰:‘朕固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又说:“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可见他的道德文章的确高人一等。
虞世南的生平著作,除有《文集》30卷外,尚有《北堂书钞》,号可惜他的著作大部散失;另外,他与魏徵、褚遂良、萧德言等人受唐太宗之命,合编了《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一书,计五十卷。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唐·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因年老多病请求致仕(辞职归家),得到朝廷准许,不久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虞世南逝世后,太宗十分怀念,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太宗下诏图画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虞世南即其中之一。他的儿子虞昶,官至工部侍郎。
虞世南的书法渊源于王羲之父子,幼年从智永禅师学书,智永笔法又来自王氏家传,加上他刻苦练习,故书法成就颇高。正如《宣和书谱》所说:“释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清人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中对虞世南书法也有很高评价:“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皆第一等书也。”
虞世南在中国书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王羲之外拓法而别树一帜,后自成一家,其字“积雄劲为内势,化刚柔为一体”,世称“虞体”。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他的书法成就相当高,正如唐·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那般:“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乎。……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由此可见他的书法艺术成就。
虞世南书法真迹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其中最受推崇也较可信的代表作当为《孔子庙堂碑》,此碑有四十行,共计三千余字,碑成于贞观七年。此碑风格独到,深受后世推崇,正如后人评论那般:“用笔俊朗圆腴,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然端观之,其中每一波法,无不一过而三折;每一浮鹅,无不调锋而再三;其一纵一横,无不平铺而直过者;乃至每一点划无不精思俯会,如见其血脉之流动。”4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李宗瀚藏本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清·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孔子庙堂碑》是他的代表作。此碑为虞世南69岁时所书,该碑笔力遒劲,气力内沉,从容淡定,点画之间信手拈来,舒展自如,有如玉树临风、纤尘不染之姿态,突显出雍容华贵、端庄优美之风姿,深得书论“冲和”之旨。
除《孔子庙堂碑》外,他的楷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世墨迹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左脚帖》、《东观帖》、《醒带帖》、《积时帖》等。
虞世南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有《书旨述》、《虞永兴笔髓》,后者影响较大;以上书论主要收录于唐·张彦远所辑《法书要录》及清·冯武编著的《法书正传》二书中。另,著有《虞世南集》三十卷,编有《北堂书钞》160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