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未成年人巨额打赏频发,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未成年人巨额打赏频发,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引用
新华网
15
来源
1.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9de0ba0aafd33c84c074cbc900ce4c0b
2.
http://legalinfo.moj.gov.cn/zhfxfzzx/fzzxyw/202406/t20240604_499885.html
3.
https://m.gmw.cn/2024-11/26/content_1303907219.htm
4.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4/0603/c1008-40249248.html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16A011PP00
6.
http://www.hbwmw.gov.cn/c/2024/10/60617.shtml
7.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017/0dbab8c4f70b4e24854af040e6c54522/c.html
8.
http://www.jsfy.gov.cn/article/98532.html
9.
https://www.sfccn.com/2024/3-22/5MMDE0MDdfMTkwNjE5MA.html
1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3893
11.
https://frjs.jschina.com.cn/31007/202406/t20240604_8305416.shtml
12.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3/content_6940158.htm
13.
https://www.cac.gov.cn/2024-07/13/c_1722551300716785.htm
14.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752409
15.
https://www.zhichanli.com/p/570059291

2023年,一名8岁男孩用爷爷手机给主播打赏了3395元;同年,贵州一名9岁儿童偷偷注册短视频软件账号,在14天内充值56次共计14万余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揭示了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现象的严重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成年人观看直播并进行巨额打赏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直播打赏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的关注。

01

未成年人打赏行为的法律效力

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打赏的行为,需要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况来判断是否有效。

对于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打赏行为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监护人有权要求返还全部打赏金额。而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其打赏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该行为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如果打赏金额巨大,明显超出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且未经监护人同意或追认,则该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监护人可以请求返还。

02

直播平台的责任与监管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打赏现象仍屡禁不止。这背后,直播平台的责任不容忽视。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设置了各种诱导性消费机制,如打赏榜单、虚拟礼物等,这些都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白皮书显示,部分低幼类游戏暗藏高消费项目,并采用满赠、盲盒等模式诱导高额充值。例如,某款适龄提示为“8+”的休闲类游戏,游戏虚拟货币的充值一次性即可消费数百元,游戏设有充值越多获赠越多的规则,并以盲盒形式销售虚拟物品,引导用户多次消费。

针对这些问题,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然而,部分平台为了规避监管,设置了形同虚设的“青少年模式”,用户可以轻易绕过这些限制进行大额消费。

03

家长的监护责任

在未成年人打赏案件中,家长的监护责任同样不可忽视。许多案例显示,未成年人能够进行大额打赏,往往是因为家长未能妥善保管支付密码,或者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有效监管。

在一则案例中,一名11岁女孩在两个月内向某语音交友App充值1万多元。当法官询问为何不监督孩子时,家长回答:“自己都控制不住玩手机,哪能监督孩子。”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网络消费时表现出的疏忽和无奈,反映了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缺失。

04

解决方案与建议

面对未成年人直播打赏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1.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法律边界,加大对违规平台的处罚力度。

  2. 加强平台监管:平台应严格落实实名制,优化“青少年模式”,建立更有效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杜绝诱导性消费行为。

  3. 提升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监管,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也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4. 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学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现象的频发,暴露了网络时代下未成年人保护的诸多挑战。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他们免受不良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