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那些事儿: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教你如何睡出健康和活力
睡觉那些事儿: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教你如何睡出健康和活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质量往往被忽视,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基于多年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睡眠健康指南,从睡眠时长到作息规律,再到改善睡眠的具体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睡眠状况。
第一节:每天睡多久合适
2014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召集了一个由18名成员构成的多学科专家小组,其中包括美国儿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等多个权威学会推选的12名代表,以及NSF遴选的6位睡眠专家。该专家小组经过4次会议和2轮投票,基于睡眠领域312项前沿研究,历时9个月的激烈探讨,最终达成共识。他们建议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为:
- 新生儿(0-3个月):14至17小时
- 婴儿(4-11个月):12至15小时
- 幼儿(1-2岁):11至14小时
- 学龄前儿童(3-5岁):10至13小时
- 学龄儿童(6-13岁):9至11小时
- 青少年(14-17岁):8至10小时
- 青年和成年人(18-64岁):7至9小时
- 老年人(≥65岁):7至8小时
2015年,NSF公布了专家组最终达成的共识声明。专家们指出,虽然这些建议适用于大多数健康人群,但个体差异仍然存在。睡眠时间的长短虽是衡量健康睡眠的一个主要维度,但睡眠质量、睡眠规律等其他指标同样重要。
第二节:作息规律和补觉重要吗?
随着社会时差(SJL)的出现,人们的睡眠规律受到一定影响。研究表明,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与身心健康和日常表现的下滑存在关联。例如,作息紊乱与更高的体重指数、更多的身体炎症、更低的绩效表现、更差的身体代谢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NSF建议,睡眠不足的人应通过休息日补觉(每天最多1-2小时)或日间小睡的方式,尽量减轻睡眠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补觉通常难以完全弥补工作日所累积的“睡眠债”,且可能会影响生物钟节奏,导致起床困难。
第三节:睡前拖延症
睡前拖延症是导致睡眠不足和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76.56%的中国居民存在睡前拖延症,其中66.95%的人偏爱在睡前玩手机。睡前拖延与较差的睡眠健康息息相关,包括更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更晚的就寝时间、更短的睡眠时间、更低的睡眠质量以及更弱的睡眠恢复力。
第四节:改善睡眠并不难
保持健康睡眠并非难事,只需坚持以下小举措:
- 白天适度接触强光,以自然光或同等亮度光线为佳。
- 定期锻炼以提升睡眠质量,努力做到每周五天,每天30分钟的运动量。
- 保持规律的用餐习惯,按时进食有助于培育健康“生物钟”,但需避免睡前大量进食,同时睡前勿接触任何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饮、糖或酒精)。
- 保持健康的睡前仪式,例如通过泡澡、瑜伽、冥想、阅读或聆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但应避免在睡前1-2小时内使用电子设备。
-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湿度适宜。可借助遮光窗帘、耳塞等物品减少外界干扰。同时,为自己或家人挑选舒适的床垫和床上用品。
- 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尽量维持固定的就寝和起床时间,即便周末也不宜有太大变动。
第五节:总结
面对日益严峻的睡眠健康问题,改善睡眠并不难。从合理调整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到克服睡前拖延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为自己和家人的睡眠健康负责,也为更加灿烂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