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灾乐祸的心理学揭秘:从大脑机制到应对策略
幸灾乐祸的心理学揭秘:从大脑机制到应对策略
“听闻死对头的书正廉价处理,我内心涌起欢愉。”
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的这句诗写出了生活中显而易见,却不愿公开讨论的一种情绪:幸灾乐祸。
什么是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中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不幸时,心中产生的快感。这种情绪在各个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德语中的schadenfreude(因他人的厄运而快乐),法语中的joie maligne(在别人受苦时感到魔鬼般的快乐),还有日本民谚里的“别人的不幸尝起来像蜂蜜”。
历史学家蒂凡尼·史密斯(Tiffany Smith)则说:“我是英国人,对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感到愉悦就像谈论天气一样,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里,幸灾乐祸的不道德色彩其实还挺重的,在这个词的出处《左传》里,就直言“幸灾不仁”。
幸灾乐祸的神经科学基础
科学研究发现,幸灾乐祸与大脑的奖赏机制有关。当人们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时,大脑的腹侧纹状体会被激活,这个区域负责处理奖赏信息。
此外,嫉妒和幸灾乐祸这两种情绪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嫉妒的感觉会刺激扣带皮层的背侧前部,而幸灾乐祸的感觉则触发腹侧纹状体。更有趣的是,当一个人的嫉妒心越强,他们往往越容易对其他人的不幸感到快乐。
幸灾乐祸的成因分析
社会比较与竞争
幸灾乐祸是对他人成就或所有物的情绪反应,主要由社会比较驱动产生。人类总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如果你暗自比较的对象遇上不幸,相对而言你的地位就上升了,开心的源头在这儿。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与邻居的生活作比较,那么如果他的邻居新买了一辆车,没多久便因为洪水被冲走了,他很可能会出现幸灾乐祸的情绪。
与社会比较密切相关的还有竞争,当双方处于竞争关系时,看到对方失败或倒霉更容易产生幸灾乐祸。
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另一方面,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也会让我们幸灾乐祸。比如一个罪犯走在街上被掉落的花盆砸到,因而吸引了刚好在附近巡逻的警察,最终被抓捕归案,看到这类消息,人们很容易感到由衷的愉悦。
罪有应得,那可太爽了。
值得注意的是,幸灾乐祸是对人不对事的情绪反应。我们在幸灾乐祸时往往针对的是某个不道德的人,而不是单次的不道德行为。
如何克服幸灾乐祸的心态
虽然幸灾乐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过度的幸灾乐祸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心态:
培养积极进取的个性:避免与消极的人交往,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为伍。正如洛克菲勒所说:“经常跟消极的人来往,他自己也会变得消极;跟小人物交往过密,就会产生许多卑微的习惯。反过来说,经常受到大人物的熏陶,自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准。”
关注他人的成功而非失败: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就,而不是幸灾乐祸。这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还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培养同理心: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处境。这有助于减少幸灾乐祸的情绪,增加同情和理解。
保持乐观态度: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不要被挫折和恐惧所影响。洛克菲勒强调:“这种人绝不让悲观来左右一切,绝不屈从各种阻力,更不相信自己只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获得成就。”
设定明确目标: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而不是他人的不幸。洛克菲勒认为:“目的是驱动潜能的关键,是主导一切的力量。”
幸灾乐祸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但通过自我反思和努力,我们可以减少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培养更健康、积极的心态。正如蒂芙尼·史密斯所说:“注意到幸灾乐祸,并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美妙的满足感,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内心更深层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