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油旋姐卢利华:40年坚守,只为留住济南的味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油旋姐卢利华:40年坚守,只为留住济南的味道

引用
澎湃
6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35440
2.
https://m.sohu.com/a/833959852_121106991
3.
https://www.56.com/u42/v_MTYyMzMyODM5.html
4.
https://m.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detail_thesis/0201286567535.html
5.
http://m.e23.cn/jnnews/2024-11-27/2024B2700075.html
6.
https://m.toutiao.com/answer/6504109185863516429/

在济南,有这样一位手艺人,她从16岁开始学习制作油旋,40多年来从未间断。她就是省级非遗油旋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利华。从一个对“鏊子”“案子”都不懂的小姑娘,到如今的“油旋姐”,她用坚持和热爱守护着这门传统手艺。

01

12道工序铸就完美口感

在卢利华看来,一个地道的油旋应该具备三个特点:松软酥香、色泽金黄、层次分明。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她严格遵循12道制作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

“做油旋要用花生油和猪油,猪油都是我自己熬制的。大葱是章丘的,要切成葱花,不能直接用刀剁,不然会影响口感。”卢利华对原料的选择近乎苛刻。就连和面用的水温,她都会根据四季变化做出调整。

油旋独特的螺旋形层次是如何形成的?卢利华道出了其中的秘诀:“济南油旋有60层酥皮,想要做出这样的效果,和面是第一步,活出来的面要像绸缎一样光滑,然后揪出一小团面,擀成长长的面片,卷15下,做出来之后就是60个卷。”这一道工序,她整整练习了3年才掌握。

02

从学徒到传承人的蜕变

卢利华与油旋的缘分始于1982年。那一年,16岁的她成为老聚丰德饭店的一名学徒,师从济南油旋第二代传人苏将林。“1958年毛主席来济南时,就吃过我师父和师祖耿长银一起做的油旋,甚至连西哈努克亲王品尝过后也点赞不止。”每当说起这些往事,卢利华都难掩激动之情。

然而,学习油旋制作的过程并不轻松。每天从早到晚,卢利华都要完成和面、擦案板、拔炉子等繁重的工作,常常感到厌倦。但她是个要强的人,工作中练不好,就偷偷在家练习。凭借着一股韧劲,她用了3年时间掌握了油旋制作技艺,终于能够独当一面。

2000年,卢利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她带着油和面,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参加中华名小吃评比。最终,她的油旋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这份荣誉让她倍感自豪。

03

传承路上的坚守与挑战

2003年,卢利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弘春美斋”。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面临5年内被迫搬家4次的困境,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她的肩颈、腰椎落下了病痛。更让她担忧的是,这门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这么多年来,我教过的徒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选择以此为生的。为什么?因为太苦太累了。”卢利华无奈地说。

尽管如此,卢利华从未放弃。她不断创新推广方式,参加各种展会,上电视讲述油旋故事,甚至为油旋设计了专属礼盒。她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有位在上海定居的老济南人,特意让女儿从新加坡飞到济南,买了30个油旋送到上海,只为重温儿时的味道。

04

传承与创新的未来展望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卢利华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不仅在自己的店里传授技艺,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她曾受邀为退役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讲解油旋制作,也参与过社区烘焙活动,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

卢利华希望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让这门百年技艺继续发扬光大。“我希望给油旋找一个最适合生长的土壤,我相信一定会遇见一位有缘人,在‘为非遗油旋代言’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这是她的心愿,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承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卢利华用40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味,需要时间的沉淀;真正的传承,需要匠心的守护。她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