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认知误区频现,专家解读最新防控指南
流感认知误区频现,专家解读最新防控指南
近日发布的《中国流感认知与治疗现状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尽管流感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但公众对流感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调查显示,只有3.8%的受访者完全答对了流感认知题,高达81%的受访者误以为流感多发于春秋季而不是秋冬季,将近50%的受访者将流感的病程时长与感冒病程时长划等号,还有将近50%的受访者误认为流感是由细菌而不是病毒引起的。
这些误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健康防护,更可能加剧流感的传播。那么,流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它与普通感冒有何区别?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和治疗呢?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更高的并发症风险。流感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而普通感冒则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更令人担忧的是,流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脑炎等,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来说,流感的威胁尤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因流感导致的重症病例达300万至500万例,死亡人数在29万至65万之间。
科学预防是关键
面对流感的威胁,科学预防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经过专家验证的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建议所有6月龄以上且无禁忌症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以下重点人群:
- 医务人员
-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 慢性病患者
- 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的工作人员
- 孕妇
- 6-59月龄的儿童
- 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 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人群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
-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 避免触摸眼睛、鼻和口
-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和通风
避免人群聚集
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
提高自身免疫力
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高风险人群特别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低龄儿童,家长需要特别警惕。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建议家庭常备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也是流感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感染流感后,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容易引发基础疾病的加重。因此,除了接种疫苗外,还应注意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就医。
专家问答
问: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吗?
答:是的。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问:接种流感疫苗后还会得流感吗?
答:虽然接种疫苗不能完全保证不得流感,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即使感染流感,接种过疫苗的人通常症状较轻,恢复也更快。
问:流感和新冠会同时感染吗?
答:理论上存在同时感染的可能,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目前的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两种病毒感染,建议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接种。
流感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筑起抵御流感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