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凤云主任推荐:中医调理助力胃肠息肉术后恢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凤云主任推荐:中医调理助力胃肠息肉术后恢复

引用
家庭医生在线
10
来源
1.
https://m.familydoctor.com.cn/202404/3070893.html
2.
https://m.baidu.com/bh/m/detail/qr_1343155596268846370
3.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125447_1118071222.html
4.
https://www.ahchanye.com/zc/47148.html
5.
https://www.jd.com/pccontent/1008022454668555
6.
https://image.hanspub.org/Html/75-1578693_80701.htm
7.
https://news.sina.cn/2024-03-19/detail-inanvynt7128920.d.html
8.
https://www.medtrib.cn/post/detail/be3566c7-a05d-425e-85df-e80861ca3e69
9.
http://www.shiyanhospital.com/info/1034/22268.htm
10.
http://m.yangshengtang123.com/zjjs/index_10.html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科主任王凤云在《养生堂》节目中分享了中医调理在胃肠息肉术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通过中医方法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有效加速术后恢复,降低复发率。

01

中医视角下的胃肠息肉术后恢复

从中医理论来看,胃肠息肉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灵枢·水胀》记载:“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表明“息肉”的发生与寒邪侵袭有关。《阴阳应象大论》也提到:“肠胃之病,究之于脾,由脾气不能散精……息肉乃成”,说明肠腑病变与脾脏功能密切相关。

现代中医研究进一步指出,大肠息肉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脾虚导致水饮不化,产生湿邪,湿邪日久化热成湿热,进而引起气滞血瘀。因此,调理脾胃功能是防止息肉复发的关键。

02

王凤云主任推荐的中医调理方法

砂仁鸡骨草煲汤

王凤云主任推荐使用砂仁和鸡骨草这对中药组合来阻断息肉生长的内环境。砂仁具有理气化湿、温中止泻的功效,而鸡骨草则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这对药膳在临床上不仅用于治疗肝炎,对消化系统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使用方法:将砂仁和鸡骨草按一定比例配伍,加水煲汤。此汤适合经常熬夜、饮酒的人群饮用,既能疏肝清热,又能解肝毒,对缓解脾胃虚弱、胀气湿热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耳朵按摩三部曲

王凤云主任还介绍了一套传承三代的中医外治法——耳朵按摩三部曲,通过按摩、刮痧、贴压三个步骤来调整脾胃功能。

  1. 按摩:使用家里的小瓷勺或刮痧板等工具,对耳朵进行按摩,每次持续五分钟。这个简单的动作对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有显著效果。

  2. 刮痧:耳朵上的特定区域对应着身体的五脏六腑。通过刮痧,如果发现某个区域有凸起,就可能意味着身体相应部位存在问题。

  3. 贴压:对于拉肚子、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进行按摩,可以采用贴压的方法来调理。

03

术后饮食建议

除了中医调理外,合理的饮食安排也是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根据专家建议,术后初期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

  1. 蛋白质:术后伤口愈合需要蛋白质的支持。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瘦肉、鱼、禽类、豆类等高蛋白食物。

  2. 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

  3. 纤维素:术后逐步恢复饮食时,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预防便秘。

  4. 少食多餐:术后初期,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减轻肠胃负担。

  5.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会刺激肠道,不利于术后恢复。建议术后一个月内避免食用。

  6. 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有助于软化粪便,预防便秘。建议每日至少摄入2000毫升的水。

此外,还可以适量补充益生菌、鱼油等营养品,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术后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04

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恢复情况不同,具体调理方法和饮食安排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调理作为辅助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术后恢复,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意见。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确保恢复良好的重要环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