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脑动脉硬化的希望曙光
血管内治疗:脑动脉硬化的希望曙光
近期,在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4)上公布的一项重要研究,为脑动脉硬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团队主导的研究,首次基于中国人群提供了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血管内治疗:技术原理与方法
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入病变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脑部血流。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最新研究:血管内治疗效果评估
焦力群教授团队的研究纳入了80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其中400例接受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409例仅接受药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17.5% vs 13.2%)。然而,血管内治疗组在术后30天内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10.5% vs 4.2%)。
这一发现表明,虽然血管内治疗在短期内可能带来较高的手术风险,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其与药物治疗相当。对于某些特定患者群体,如药物难治性或高危患者,血管内治疗仍具有重要价值。
适应症与禁忌症
血管内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 重度血管狭窄(>70%)
- 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以下情况被视为禁忌:
- 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 活动性出血
- 对手术无法耐受
康复与预后
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影响预后的因素众多,包括:
- 患者年龄
- 卒中严重程度
- 合并症情况
- 康复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研究显示,通过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持续的医疗支持,许多患者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血管内治疗作为脑动脉硬化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效果已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然而,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适合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可以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而对于高风险患者,则需要谨慎考虑,必要时可选择药物治疗或其他保守治疗方法。
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进步,未来有望通过更精准的患者筛选和更优化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脑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