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茧新科:智慧养蚕让传统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中茧新科:智慧养蚕让传统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经开区,一家名为中茧新科的公司正在用科技创新颠覆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蚕桑产业。走进中茧新科的养蚕车间,你不会看到传统的桑叶,而是见到了一条条自动化流水线上,爬满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这里,一场“智慧养蚕”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从“靠天吃饭”到全年无休
“传统的蚕宝宝吃桑叶,我们的蚕宝宝吃饲料。”中茧新科董事长范茂林一句话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为了打破传统养蚕对桑叶的依赖,中茧新科历时10年进行配方研究,20年进行品种改良,最终培育出了适应饲料化喂养的广食性蚕品种。
这种特制的饲料看起来像褐色的泥状物,其实富含玉米、豆粕、桑叶粉和多种维生素。这种营养全面的“大餐”不仅让蚕宝宝吃得香、长得快,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养蚕的季节限制,实现了全年365天不间断产茧。
智能化控制让养蚕效率提升千倍
在中茧新科的智慧养殖大数据中心,一面巨大的显示屏上,注塑车间、饲料车间、清洗车间、养殖车间等所有生产环节一目了然。这里实现了可视化、智能化控制,让养蚕这个传统农业活动变得像工业生产一样精准高效。
“我们建立了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建成了恒温、恒湿、洁净养蚕厂房。”中茧新科首席科学家崔为正教授介绍道。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他们实现了从蚕种到蚕茧的全程自动化生产。
从一平米600只到3000只的突破
智能化控制不仅优化了养蚕环境,更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率。中茧新科研发的注塑厂房和专用饲养盘,实现了多层堆垛养殖。这种高密度养殖方式让单位面积的养蚕数量从传统的600只提升到了2000-3000只。
“传统养蚕一个周期需要投喂多次,而我们的饲料养蚕一个周期只需投喂6次。”范茂林说。这种高效养殖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传统养蚕一年只能产茧3-4批次,而中茧新科可以实现一年12批次的稳定产出。
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业链
中茧新科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养蚕技术上,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在公司的展示区,丝巾、领带、衬衫、桑茶、桑果等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他们不仅生产高品质的蚕茧,还开发了桑叶茶、桑叶食品、医药耗材等多元化产品,让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大幅提升。
“‘生产蚕茧’是带动中下游产业的关键,前端是养蚕,后端则是由其延伸出来的工业化产业链。”中茧新科副总经理刘丽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构建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推动湖南茧丝绸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从湖南到全国的产业革命
中茧新科的创新不仅改变了养蚕方式,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他们已在湖南、新疆等地发展桑园基地近8万亩,并在四川、云南等地采购农民养蚕剩余的桑叶。“将风险小的种桑交给农户,风险高的养蚕环节则交由智能化设备。”这种分工模式既保证了原料供应,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中茧新科的智慧养蚕技术,不仅让传统蚕桑产业实现了“破茧重生”,更为中国这个“丝国”注入了新的科技活力。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蚕桑产业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