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助力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助力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
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启动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宣传项目,主题为“齐心守护,让爱回归”。该项目旨在通过多方合作,推动精神分裂症(简称“精分”)社区管理模式,助力无家人的精神病患者康复与回归社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晓犁表示,帮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依靠个体及家庭的力量实现,需要医疗、社会、就业方面的综合服务。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助体系,联动社区,解决患者服药难、家庭脱困难、社会接纳难的问题。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性地推出了“社区+医院+家庭”三位一体的精神病患者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院的专业医疗资源和家庭的亲情支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服务。
在社区层面,基金会与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站,配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走访,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医院层面,基金会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通道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定期派遣专家到社区进行巡诊,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指导。
在家庭层面,基金会开展家属培训项目,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和护理能力。通过家庭支持小组的形式,让家属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应对挑战。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该项目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等政府部门为项目提供了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杨森公司等爱心企业通过捐赠药品和资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参与,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培训等服务。
实施效果显著
项目实施以来,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了示范点,服务了数千名精神病患者。据统计,参与项目的患者中,85%以上能够坚持规律服药,70%以上实现了病情稳定,30%以上重新融入社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在成都,一位名叫小李的患者,在项目帮助下,不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还学会了电脑维修技能,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感慨地说:“是这个项目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在南京,一位患者的家属表示:“以前我们全家都生活在疾病的阴影下,自从参加了项目,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护理知识,还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现在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未来展望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国更多城市,服务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同时,基金会还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田晓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够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的这一项目不仅展现了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重视,更传递出一个温暖的信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帮助精神病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重返社会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