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咤视效炸裂 中国特效新飞跃
哪咤视效炸裂 中国特效新飞跃
图: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其视觉特效震撼夺目,令观众大开眼界。
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咤2》)以雷霆之势席卷院线,截至2月6日总票房突破60亿元(人民币,下同),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影片中,直径5000米的撕裂海面、山崩地裂的万箭穿心场景,都彰显着中国视觉特效技术的跃升。这场视觉盛宴的“神助攻”之一正是来自深圳龙岗的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洛克特视效”)。
从《流浪地球》系列、《长津湖》,到如今的《哪咤2》,作为科技进步的一环,中国特效技术从追赶到超越,跻身世界一流,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新飞跃。
《哪咤2》特效难度远超想象
在动画电影里,视效难度分为S、A、B、C、D五个级别。《哪咤2》预告片中,一个预热的火莲花绽放镜头就让观众大呼震惊,但这在电影总制片人王竞看来,不过是一个B级特效,对团队而言,作品的目标是要挑战S级。
作为《哪咤1、2》的核心特效团队,洛克特视效创始人聂华军在采访中也频繁用数字来说明制作的难度:《哪咤2》光特效镜头就有近2000个,角色数量也是第一部的三倍。《哪咤1》的全片镜头有1800多个,而“每个镜头平均包含5种特效元素,模拟缓存量超10T,复杂的画面,如影片开场的‘裂空爪’虚构裂口特效,岩浆就做了八种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这样的镜头需反复打磨六七十遍。”
“撕裂海面”特效难度堪称动画电影之最
要做出让观众满意的效果,洛克特视效不断进行技术极限突破。因为技术所限,不太敢挑战海水制作,前作哪咤与敖丙的海上初遇是点到即止。但到了《哪咤2》,哪咤不但要下海,还要开海、闹海。片中“海面被撕裂”的特效镜头直径达5000米、深度3700米,相当于15艘航母的体量,其海水动态模拟的难度堪称动画电影之最。聂华军强调,是观众的期待倒逼技术进步,而以艺术驱动技术的理念,也让《哪咤2》的视效与角色情感深度绑定,强化了观众对角色命运的共情。
中国特效技术从追赶者到领先者
十年前,如果问中国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特效大片,答案可能是《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好莱坞电影。如今,答案里会出现更多的国产大片,比如《流浪地球》系列中的宇宙奇观,《长津湖》中的战场……而这些视觉效果,大多由中国本土特效公司原创制作。它们不仅能为观众呈现科幻、战争等复杂大场面,也能制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虚拟生物和神怪角色。
制作出《流浪地球2》“太空电梯”升空场景的MOREVFX公司创始人蔡猛说,行业进步没有过多的经验可谈,都是靠着从业人员在一个个从未实践过的项目中,像工匠手艺人一般,一个个镜头摸索出来。“只有经历过,亲手做出了所需要的效果,公司和行业的技能技术才能真实获得提升。”
技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
同样,洛克特视效创始人聂华军在历经《哪咤》《姜子牙》《长津湖》等多个项目的特效磨砺后也感慨道:“技术自信源于文化自信,当中国故事需要被世界听见,技术便是最有力的语言。”
毫无疑问,中国特效的进步是更广泛技术革命的侧写。在科技领域的其他方面,中国本土企业也在不断追赶欧美,其中,近期大火的人工智能DeepSeek和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便是佼佼者。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为其他中国本土企业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