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夏玉清的肠息肉防治秘方:针灸调理加一碗扶正粥
名中医夏玉清的肠息肉防治秘方:针灸调理加一碗扶正粥
“我今年89岁了,但每天依然坚持出诊,因为看到患者康复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名中医夏玉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主任医师,夏教授在中医领域耕耘近7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夏教授在《养生堂》节目中分享的肠息肉防治秘方。
肠息肉,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的异常增生,虽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而且,肠息肉的发病率很高,据统计,不同地区发病率在25%-80%之间,即使治愈后,仍有近75%的人会复发。
中医视角下的肠息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息肉的形成主要与脾虚有关。脾虚会导致湿、痰、瘀的积聚,这些物质在肠道内长期停留,就会逐渐形成息肉。因此,预防和治疗肠息肉的关键在于健脾助运,消除湿痰瘀积。
夏玉清教授的“3+3”防治方案
夏教授提出了一套独特的“3+3”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脾胃,促进肠道健康。虽然具体的穴位组合没有详细说明,但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推测这些穴位可能包括:
-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的作用。
-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是常用的保健穴,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
-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点,能调理三经气血。
-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能补肾壮阳、温通经络。
- 水道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能调理水液代谢,有助于消除湿气。
- 提托穴:位于腹部,当脐中旁开2寸。能升提中气,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除了针灸疗法,夏教授还推荐了一款日常养生的扶正粥,具体配方如下:
- 糙米50克
- 山药50克
- 大枣3颗
- 红豆20克
- 薏米20克
- 黑芝麻20克
做法:将糙米、红豆、薏米按2:1:1的比例混合并浸泡2小时,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再加入洗净去皮的山药和大枣,最后撒入碾碎的黑芝麻,继续煮至软烂即可。
这款扶正粥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适合大多数人群食用,特别是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食用前应咨询医生。
早期预警信号不容忽视
夏教授提醒大家,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警惕肠息肉的可能性:
- 排便规律改变,时而腹泻时而便秘
- 便血
- 腹胀腹痛
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息肉问题。
结语
夏玉清教授的肠息肉防治方案,结合了中医的针灸疗法和食疗方案,既注重短期的治疗效果,又强调长期的体质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定期进行体检,更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维护肠道健康。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我们享受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