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平:6G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平:6G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app.dahecube.com/nweb/news/20250122/224802n56527adc006.htm?artid=224802

6G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颠覆性、融合性等特点,将全面构筑万物智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

“赛聚英才,智汇高新。”1月16日上午,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在郑州高新区开幕。
在大会举办的产业共振推介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以“ComAI:机器交互的新范式”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6G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颠覆性、融合性等特点,将全面构筑万物智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张平指出。

5G搭建数字化发展新底座

在演讲中,张平首先回顾了我国5G的发展历程。

张平表示,从1G到4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追求的是频率、功率、空域等资源的增量,可以看作是技术发展的“线”。而5G则追求维度的增加,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更成为数字化发展的新底座,推动了服务范式的变革。

张平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商用网络,5G基站数量超过400万个,5G用户突破8.05亿人,均位居全球第一。

“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带动了数字消费升级,还赋能了行业数字化转型。在消费互联网领域,5G用户月均流量达到17.8GB,是4G的两倍,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53%。在产业互联网领域,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特别是在大型工业企业中的渗透率超过37%。”张平表示。

他举例称,此前传统煤矿矿难风险大,通过“5G+采矿”,远程作业可实现井下无人化。伤亡率降至0;在急救方面,此前交通拥堵延误抢救时间,通过5G智能救护车,可以实现上车即入院,提升救治成功率;在工业质检方面,此前人工质检精度差、效率低,通过5G机器视觉检测,可以提升60%质检效率。

然而,5G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张平认为,元宇宙、XR、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等新业务尚在培育中,对网络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特殊场景对5G覆盖也提出了更高需求,海洋、沙漠、深山等要求网络支持手机全场景随需接入,车联网、无人机等应用场景要求网络与感知功能融合。

此外,虽然针对用户的差异化需求,5G网络可以为不同用户单独打造“优专尊”的网络,但是打造专网的服务模式成本高、研发周期长、适应性。多样化场景需要5G网络提供更强的通信能力,也开始产生计算、数据、AI等新需求,但是简单的外挂和叠加也使得5G效率低、效果差、管理复杂。

6G推动万物智联、数字孪生

在5G技术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业界对6G的发展也寄予厚望。

张平分析称,6G的发展受到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影响。国际形势方面,技术标准脱钩、产业基础被卡成为新的挑战;战略需求方面,“双碳”和安全成为刚需;产业生态方面,产业模式变革,生态构建更为复杂。

而未来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对6G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新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和场景化、场景覆盖的立体化、交互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等,要求通信、计算、AI、感知、数据和安全能力等多维能力的拓展。

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6G的典型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认为6G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安全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以及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服务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助力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社会。

张平称,相对于5G,6G增加了感知通信一体、人工智能与通信一体和泛在连接三大应用场景,未来将在四个方面产生重大变革:

一是通信性能大幅提升。6G在通信速率、时延和连接数等传统通信性能方面将大幅提升。

二是多要素融合。通过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拓展网络能力维度,实现一切皆可服务的服务范式转变。

三是业务和能力的按需供给。通过端到端的服务化设计,实现网络功能和资源按需编排和调度,实现按需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千行百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是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6G包含多样化的接入网,如移动蜂窝、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可见光通信等,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

“6G将提升网络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助力跨越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素养鸿沟,将打开数字社会治理新空间,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外,6G将拓展更多场景、融合更多领域、赋能更多行业,需要多行业的跨界融合创新,涉及的产业生态链条更长。6G生态的构建也将为跨行业融合创新开拓新的机遇,带来全新的挑战。”张平表示。

强化协同创新和生态构建

张平介绍,事实上,我国在6G领域起步较早,总体上与全球保持同步。自2018年开始,我国便开始研究布局6G,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平台支撑”的6G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6G潜在关键技术布局逐步体系化,部分领域已具有一定优势。在大规模天线技术、网络架构技术、网络智能化技术、通感一体化技术以及电磁超材料技术等方面,我国企业和高校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我国还密切保持与全球的交流合作,6G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初步显现。”张平表示。

不过,张平也强调,我国6G布局仍面临更高要求和诸多挑战。

张平认为,目前,国内的源头创新亟待突破,现有通信技术已逼近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极限,6G呼唤更多基础理论和源头技术创新;美国对6G研发力度超5G研究期,6G存在技术标准分化风险;产业模式正在变革,“开源+白盒”的“水平开放模式”正在兴起,对“闭合垂直整合”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同时,我国的产业基础仍薄弱,如何提前做好从顶层到底层的协同布局、协同创新十分关键。在科研资源方面,也相对分散,高校、科研机构对6G研发整体上仍是各自为政,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难以衔接。此外,与5G相比,6G将拓展更多场景、融合更多领域、赋能更多行业,对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的要求更高。”张平表示。

针对这些挑战,张平建议,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6G生态体系。同时,加大基础理论和源头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我国在全球6G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这些努力,我国有望在6G时代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构建万物智联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