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创新密码管理,守护账户安全
工行创新密码管理,守护账户安全
2024年6月,美国大型银行机构Patelco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勒索软件攻击,被迫关闭多个面向客户的银行系统。这家拥有超过40万客户、资产达90亿美元的信用合作社,其网银、移动应用和呼叫中心服务一度陷入瘫痪,客户无法访问账户或进行交易。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银行账户安全的警钟。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账户安全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用户安全管理方面,通过自动化运维和人机分离等手段,有效提升了账户安全防护水平。
在传统的基础设施用户管理方式中,用户管理人员需要全程参与密码管理,并定期手工修改员工使用的密码。这种做法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诸多风险。例如,人为设定的密码往往具有偏好或规律性,容易被猜测和破解;密码由管理员掌握,存在内部滥用、越权使用用户账户的风险;人工发放和回收用户账号密码,可能导致因超期未回收而被滥用。
针对这些痛点,工商银行以用户集中管理系统为抓手,通过以下创新实践,实现了用户访问控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运维人员使用账号管控:工商银行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权限管理系统。运维人员无需知晓密码,而是将所有密码交由系统接管,通过自动化发放权限实现访问控制。具体流程包括权限申请、系统审核、票据生成、客户端调用等多个环节,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既降低了违规操作风险,又减轻了运维人员的负担。
机用用户管控:针对应用系统中需要调用服务器或数据库密码的情况,工商银行创新性地实现了人机用户分离管控。通过应用配置管理中心存储机用用户与对应应用的关联关系,实现应用自动化密码调用,无需运维人员手工参与,有效防止了机用用户被非法使用和越权访问业务数据的风险。
基础设施资源及账号的自动纳管:针对基础设施资源更新频繁的特点,工商银行依托生产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清单的自动比对和新增设备的集中纳管,确保用户管理范围覆盖完整。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大大降低了内部违规访问及非授权操作的风险。那么,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如何在工行的帮助下更安全高效地管理自己的银行账户密码呢?
使用复杂密码:设置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强密码,避免使用容易被猜到的个人信息。建议密码长度至少为12个字符。
定期修改密码:建议每三个月修改一次密码,特别是在账户存在异常活动、收到可疑登录通知或使用的服务已确认发生数据泄露时,应立即更换密码。
启用双重验证:为账户增设一层保护,即便密码泄露,黑客也难以获得访问权限。
使用密码管理器:可以生成并存储强密码,免去记忆多个复杂密码的烦恼。
定期检查账户安全:确保无异常活动,并及时更新安全设置。
警惕钓鱼链接和邮件:不轻信来历不明的链接和邮件,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合理设置支付限额:防止大额资金被盗刷。
分账户管理:将资金分散存放,设置日常消费、投资等不同用途的账户,便于管理和控制。
通过工商银行的创新实践和用户的积极配合,我们可以构建起更加安全可靠的银行账户防护体系。在数字化时代,账户安全无小事,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