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牛小窍门:如何科学护理能繁母牛?
冬季养牛小窍门:如何科学护理能繁母牛?
冬季是养牛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对于能繁母牛来说,科学的护理不仅能保证其健康,还能提高繁殖性能和犊牛成活率。本文将从环境管理、营养调整、疾病防控等方面,详细介绍冬季养牛的科学护理方法。
冬季养牛的一般注意事项
环境管理: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
冬季气温低,牛舍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围产期母牛越冬管理技术指南》,产房温度应维持在10-15℃,湿度控制在60-70%。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有害气体积聚。可以在天气晴好时进行短时间通风,但要避免冷风直吹。
营养管理:调整日粮结构
冬季牛的能量消耗大,需要调整日粮结构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可以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如玉米、油脂等,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能繁母牛,产前15天应减少精料,增加优质青干草,产前2-3天加大麦麸用量,以预防便秘。
疾病防控:生物安全和疫苗接种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湖南省草食动物产业技术体系建议,要严格管控人流、物流和车辆,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外购时要选择低风险区的健康牛只,并做好隔离观察。同时,要按照免疫程序接种口蹄疫、布病等疫苗,构筑有效免疫屏障。
卫生管理:圈舍清洁消毒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要定期清理粪便,更换垫料,使用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在寒冷天气,可以通过延长消毒时间、增加消毒浓度和频率来提高消毒效果。
能繁母牛的特殊护理
围产期管理:产前营养调整和环境准备
围产期是指母牛分娩前后各15天的时期,这个阶段的管理至关重要。产前15天,要减少精料饲喂量,尽量饲喂优质青干草。产前7天,减少日粮中食盐的添加量,严禁饲喂小苏打等缓冲剂和多汁类饲料。产前2-3天,加大精料中麦麸用量和青干草用量,以预防便秘。
环境准备方面,预产期前15天进入产房,产房内环境应清洁干燥,保持安静且有充足阳光照射。产房需提前3-5天清扫并彻底消毒,寒冷天气建议地面先撒生石灰,然后铺设30厘米以上干燥垫草。
分娩护理:观察和助产要点
分娩前要密切观察母牛行为,如出现食欲下降、频繁起卧、阴门流出黏液等症状,预示母牛临产。对有临产症状的母牛,需及时转移入产栏,产栏内需设单独的犊牛休息区。安排专人值守,准备消毒剪刀、润滑剂、干毛巾、高锰酸钾溶液等接产用品。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牛后躯及外阴,预防产后感染。
产后护理:营养补充和疾病预防
产后护理是保证母牛恢复和犊牛健康的关键。分娩后立即为母牛提供温热的麸皮盐汤,有助于缓解分娩带来的体力消耗,促进胎衣排出和子宫复位。同时,需及时清理胎衣和分娩现场污染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犊牛出生后,应立即擦干体表,断脐消毒并饲喂初乳。
产后营养管理也很重要。产后2-3天以优质干草为主,补充少量玉米面和麸皮,逐步过渡到混合精料和青贮饲料。产后第4天逐渐增加精料比例,每天递增0.5公斤,产后10天精料量可以达到3-4公斤。日粮中应搭配足量矿物质添加剂以满足泌乳和代谢需求。
产后需密切监测母牛体温、粪便及恶露排出情况。产后用温水清洗乳房,热敷和轻柔按摩以防乳腺炎。发现乳房水肿应及时处理。每日观察母牛食欲、精神状态和活动情况,预防产后乳热、酮病及其他代谢疾病发生。
案例分享:科学护理带来的效果
山东省某肉牛养殖场通过实施科学的冬季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场采用围产期管理技术,母牛分娩率提高了10%,犊牛成活率达到98%以上。同时,通过合理的营养调整和疾病防控,母牛的泌乳性能得到提升,返情配种时间提前,整体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冬季养牛需要科学的护理方法,从环境管理、营养调整到疾病防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特别是能繁母牛,更需要细致的围产期管理和产后护理。通过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不仅能保证母牛的健康,还能提高繁殖性能和犊牛成活率,从而提升整体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