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盛唐边塞诗的巅峰之作
王之涣《凉州词》:盛唐边塞诗的巅峰之作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王之涣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蓟门(今河北蓟县)人,原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他出生于一个下级官吏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期豪侠义气,行侠仗义。弱冠之年后,他开始潜心学问和作诗,诗名大振。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因遭诬陷而罢官,在家闲居14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作。
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多有唱和,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存世不多,《全唐诗》仅收录六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均为传世名篇。
《凉州词》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凉州词》是王之涣在闲居期间创作的,属于边塞诗。该诗是为当时流行的乐府曲《凉州词》所配的唱词,类似于宋词的词牌名。虽然王之涣在创作时并未去过西北边陲,对地理位置不够熟悉,但这并不妨碍他创作出这首传世佳作。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气象开阔,意境壮美,展现了黄河与白云相融的壮丽画面。这句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宏大的气势,为整首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边塞孤城的险要位置。这座孤城以“万仞山”为背景,显得格外险要和孤独。“一片”与“孤”字的连用,更显一层单薄,暗示这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关卡和堡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运用羌笛这一意象,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同时又不失慷慨苍凉之感。羌笛是古羌族人用油竹制成的直吹乐器,声音清脆婉转。在唐代边塞诗中,羌笛常被用来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杨柳”意象较为复杂,因为“柳”与“留”同声,折柳赠别在唐代盛行,因此看到杨柳便会引起离愁别绪。用羌笛吹奏乐府《折杨柳》曲调,表现的是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诗人却说,何必抱怨吹过杨柳曲之后春天不来呢?春风本是吹不到玉门关的。玉门关是古时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离长安已经三千里之遥了。玉门关一带自然环境严酷,春风不度,杨柳不生,征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可能。这末句像是给“何须怨”作出解释,引起心理上的宽解,可是它本身又是“怨”的原因。这样的婉转含蓄很耐人寻味,也受到历代诗评家的交口称赞。
《凉州词》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与王翰的《凉州词》并称。该诗在艺术成就上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七绝边塞诗中的佳作。王之涣因此诗跻身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之列,与王昌龄、高适、岑参齐名。
这首诗虽然表现了征人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手法委婉且不显颓丧。它少了几分激昂,多了一点苍凉,但不失慷慨。这些特点反映了盛唐的乐观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王之涣是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中唯一一位没有边塞生活经历的,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写出这首边塞诗中的传世名篇。
《凉州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它不仅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巅峰之作,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豪迈情怀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