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腌食品暗藏风险,专家提醒:这些"杀虫"方法并不靠谱
生腌食品暗藏风险,专家提醒:这些"杀虫"方法并不靠谱
近日,杭州一男子因持续发热就医,检查发现肝脏布满小脓肿,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经诊断,他同时感染了包虫、猪带绦虫和曼氏裂头蚴三种寄生虫。而这一切,都与他长期食用生腌食品的习惯密切相关。
生腌,这种源自唐代的烹饪方式,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掀起热潮,成为不少美食爱好者的"心头好"。然而,这道看似美味的佳肴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生腌食品中的"隐形杀手"
生腌食品中最常见的寄生虫是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据统计,我国肝吸虫感染率高达2.4%,而在广东等生食鱼虾习惯较重的地区,感染率更是高达16.42%。肝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胆管和胆囊内,可引发胆管炎、胆结石,甚至胆管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性寄生虫感染。
除了肝吸虫,海鲜中常见的异尖线虫也是重要威胁。这种寄生虫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溃疡、脓肿甚至穿孔。南昌市曾检测93尾海水产品,发现异尖线虫感染率高达56.99%。
此外,生腌食品还可能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以及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这些病原体在高盐、高糖环境中仍能存活,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传统"杀虫"方法真的有效吗?
许多人认为,生腌食品中的白酒、醋、芥末等调料可以杀死寄生虫,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异尖线虫在淡醋中可存活17.6小时,在芥末中可存活5.5小时,而用60度白酒浸泡也需要20分钟以上才能杀灭。这些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因此传统"杀虫"方法效果有限。
政策层面的管理措施
为保障公众健康,上海市政府已出台政策,禁止在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环节经营自行加工的生腌水产品。其他城市也在逐步加强对生腌食品的监管,要求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卫生和安全。
如何安全食用生腌食品?
虽然生腌食品存在诸多风险,但通过科学方法仍可降低其危害。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新鲜食材,确保食材来源安全可靠。在食用前,应将水产品在-20℃以下冷冻7天以上,以杀灭寄生虫。处理生食时,要严格区分生熟用具,避免交叉污染。最重要的是,充分加热是最安全的烹饪方式,能有效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
生腌食品虽美味,但健康更为重要。在追求美食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科学对待传统饮食习惯,确保餐桌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