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五年:经济效益超10亿元,资源化利用率提升12%
上海垃圾分类五年:经济效益超10亿元,资源化利用率提升12%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五年来,上海垃圾分类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生活垃圾日均焚烧能力从1.33万吨提升至2.8万吨,湿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置能力从1030吨/日提升至6380吨/日。更值得一提的是,可回收物日分出量增长1.8倍,有害垃圾增长15倍,湿垃圾增长70%,而干垃圾则减少了17%。
这些数据背后,是上海垃圾分类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以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为例,这里曾经是上海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如今已转型为一个全品类固废分类处理和资源化的环保基地。通过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处理模式,老港基地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率提高了12%。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上海探索出了多种创新模式。比如,进入焚烧设施的干垃圾热值有效提高,发电量从每吨300度提升到600多度,不仅减少了垃圾处理成本,还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湿垃圾则通过资源化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柴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据统计,上海目前已有9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集中设施在运行,日处理能力达到6380吨,另有7座设施正在建设中,预计投产后将使全市湿垃圾资源化处理总能力提升至日均1万吨以上。
上海还在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碳普惠机制,让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获得碳减排补偿,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上海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8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此外,上海还开发了“沪尚回收”微信小程序,方便市民查询周边回收点,进一步提升了回收效率。
上海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多维度推进,上海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更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