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晚清的教育改革:从壬寅学制到癸卯学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晚清的教育改革:从壬寅学制到癸卯学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3668886_121164937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为后来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狼狈西逃至西安。在奇耻大辱之下,改革再次被推到了桌面上。这一次,不仅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派提出改革,连一些顽固派也趋向于改革。事实上,无论同意或者反对,改革都已是大势所趋。而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慈禧太后将教育改革的任务交给了张百熙。这个张百熙长期主管教育,曾在广东主管学政,在京任职之后又负责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在戊戌变法中与康有为、梁启超走得比较近,积极支持二人“废科举、办学堂”的思想。所以在变法失败后,他遭到了慈禧的敲打。现在需要改革了,自然又把他推到前台。

张百熙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兼任管学大臣,开始了改革。改革主要是借鉴欧美、尤其是日本教育实践经验,以及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改革经验。张百熙推出了京师大学堂、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学堂共六个章程进呈慈禧。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的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与今日相比,小学多达10年。

壬寅学制对小学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要求蒙学堂四年和寻常小学堂,是每个学子必须接受的教育,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同时,壬寅学制对“史学”和“舆地”两门课程十分重视,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学习,并占用大量课时。

在高等教育方面,因为教育改革急需人才,所以师范馆的成立被推上了日程。而又设立仕学馆,也就是速成班,有点类似现在的专科,只需要就学三年就可以毕业。高等教育的改革自然是在京师大学堂进行的。京师大学堂因为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华,所以停课两年,在张百熙的支持下,现又恢复开课。在大学分科课程上,分为七科: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术科,其中政治科下设政治学和法律学。

张百熙的“壬寅学制”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实施,其中原因还是因为反对的声浪太大。有一个例子,学生毕业之后,都有相对应的教育等级。比如今日叫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等等。张百熙为了平息反对派的意见,依旧采取举人、进士等称呼。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反对派的支持。

张百熙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得到实行,但改革还得继续。这个重任又落到了张之洞身上。但张百熙做出的贡献仍然称得上不可磨灭,他委派留学生,很多成为后来国家的栋梁,他网罗、培养的很多教育人才,比如李家驹、蔡元培等,日后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二次改革交由张之洞负责,后又为其增添张百熙、荣庆为助手。新的改革方案在1904年出炉,也就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更加注重初等教育,并将幼儿教育纳入其中,当然,以当时社会经济条件,蒙学院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小学学制更长,初等小学属于义务教育,毕业已经是15岁的年龄。而小学的课程也不轻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程。中学堂的课程就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日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我们今日师范是免学费的,这个传统来自于癸卯学制。不仅规定师范免费,还把师范分为初级师范和高级师范,以更好适应各级教育需求。

改革令一下,各方立即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省和府及州县都兴办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到了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这些新式的学堂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了大量的西学课程,这不但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还促使了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教育改革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当时在北京见证改革的一位美国人惊讶的发现,在庞庄附近的一个村子,人们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读书写字,把庙里的神像扔到一个大坑里,将庙宇充做校舍。北京附近的一位耆宿积攒了一笔钱准备修缮庙宇,结果因“鼓励迷”遭到当地官员斥责。天津警政的长官曾颁发禁令,禁止老百姓在中元节献祭,他要求人们将用于献祭的钱存为教育基金。

到了1905年9月,清政府发布谕令,宣布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在中国沿袭实行达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参考文献:

[1]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马泽民.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动—清末教育改革研究(1901一1911).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