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泉景区生态升级:杨召宇揭秘背后故事
鹅泉景区生态升级:杨召宇揭秘背后故事
靖西鹅泉,这颗藏于广西边境的明珠,以其清澈碧绿的泉水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作为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的源头,鹅泉不仅是一处自然美景,更承载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静、净、绿”:鹅泉景区的生态开发之道
“2016年底开始,鹅泉开发的思路就集中在‘静、净、绿’三个关键字上,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努力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靖西市新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召宇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鹅泉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实施保护性开发,景区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前置条件,确保每一处建设都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时,景区还积极推进“四变”工程:农民变员工、农民变老板、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让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打造世界级景区:鹅泉的未来蓝图
根据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广西实施“景区焕新”工程行动方案(2024-2026)》,鹅泉景区被列为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按照“一景区一方案”的原则,鹅泉景区将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
在基础设施方面,景区将完善休闲度假设施,建设精品民宿和度假酒店,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同时,景区还将丰富旅游业态,开发森林度假、康养度假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鹅泉景区还将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讲好“鹅泉跃鲤”等历史传说,通过故事场景复原、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等形式,打造丰富的人文故事旅游体验。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之路
鹅泉景区的生态升级之路,是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8年广西8个边境县(市)共接待游客5327.18万人次,同比增长25.8%,旅游总消费约5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
鹅泉景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通过实施“农民变员工、农民变老板、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的“四变”工程,大新县各涉旅行业直接吸纳贫困户335户就业,惠及贫困人口1352人,许多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靖西市新靖镇的旧州街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里山水如画,壮族民俗风情浓郁。当地制作的传统工艺品——绣球闻名全国、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在古朴的街道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居民坐在门口制作绣球。76岁的黄肖琴告诉记者,本地出产的绣球是热销的旅游纪念品,使用堆绣工艺做的绣球更是“抢手货”,并已出口到美国、挪威、泰国等地。
鹅泉景区的生态升级之路,不仅保护了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更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