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府城城墙:千年沧桑如何重振?
惠州府城城墙:千年沧桑如何重振?
惠州府城城墙,这座见证了岭南千年沧桑的古老建筑,如今却已难觅昔日雄姿。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遗迹,惠州府城城墙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记忆。然而,这座见证了惠州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古城墙,如今却面临着保护不足的困境。
千年古城墙的历史沿革
惠州城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据清光绪《惠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二十二年(1389年),惠州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奠定了明清两朝数百年惠州府城的规模和格局。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治由府城回迁县城,形成了以水东街沟通惠州府城、归善县城的“一街挑两城”双城格局。
惠州城墙依山傍水,属于“自然型”城墙,体现了古代筑城智慧。据绘制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惠景全图》显示,惠州府城毗邻东江、西江(西枝江)和西湖,府城与县城“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格局一目了然。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城池防御,还省去了挖护城河的功夫,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筑城思想中“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
城墙的军事价值与历史见证
惠州城墙不仅是城市文明的载体,更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别称“岭东雄郡”的惠州,扼守粤东要冲,城池坚固,易守难攻。1923年至1925年间,国民革命军三次进攻惠州城,均因城墙坚固而受阻。直到1925年10月,黄埔军校将士在强大炮火支持下激战30小时,才最终攻陷惠州城,结束了惠州自建城以来未曾一陷的历史。
城墙的衰落与保护现状
20世纪初,全国各地掀起拆城浪潮。惠州拆城不单因为城门及马路的开辟,更为战争缘由。1925年10月16日,省城改造惠州同志会致电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请求拆毁惠州城墙,杜绝军阀觊觎,永保惠州安宁。1928年,惠州府城拆城正式开始。据1926年民国《道路日报》第一期报道,惠州城墙全长一万四千余尺,城基阔二十尺,外面以石结城,高度六尺,城墙以砖结,高度十九尺,合共高度三十五尺。每砖长十一寸,阔五寸,厚三寸。现为免除军阀凭险盘踞,縻烂地方后患起见,决定拆毁。
如今,惠州城墙十不存一,残存的城墙和城砖散落在城市各处角落,无人问津。虽然近年来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墙的保护工作,但保护工作仍显不足。2024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有形的墙 无形的城”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中,专家们呼吁要呵护好这批珍贵的历史遗产。
城墙保护的挑战与建议
惠州古城墙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公众意识薄弱等。要有效保护这一历史遗产,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应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对现存城墙遗迹进行系统保护。其次,加强对散落城砖的管理,防止流失。此外,还应通过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提高公众对古城墙价值的认识。
惠州府城城墙不仅是惠州的历史记忆,更是岭南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座承载千年沧桑的古城墙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