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山地马拉松:如何避免户外失温?
甘肃景泰山地马拉松:如何避免户外失温?
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导致21名参赛人员遇难。这场悲剧不仅震惊了全国,也引发了人们对户外运动安全的深刻反思。其中,"失温"这一看似陌生的词,成为了这场灾难的重要诱因。
失温,也叫低体温症,是指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人体核心区是指心肺、大脑等区域的温度。
失温的症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轻度失温(核心体温33-35摄氏度):感到明显的寒冷,身体不由自主地剧烈颤抖,手脚麻木僵硬功能受限,例如不能够拉拉链、说话吐词不清。
- 中度失温(核心体温32-34摄氏度):意识开始模糊,走路磕磕绊绊,说话含糊,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等等。
- 重度失温(核心体温30-32摄氏度):对冷的感觉迟钝,逐渐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剧烈颤抖转变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直至停止。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 死亡阶段(核心体温低于30摄氏度):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呼吸微弱难以察觉,意志丧失至昏迷,外界稍有冲击,都会导致心脏微颤停止跳动。最后,会出现幻觉,死亡前会有脱衣、微笑等反常行为。
失温并不只是在极寒天气下才会发生。研究表明,在0~10摄氏度的温度区间,失温症的发生率反而更高。特别是在山区等复杂地形中,天气变化无常,湿冷的环境加上大风,很容易导致人体热量快速流失。
那么,在户外运动中,我们该如何预防失温呢?
合理穿衣:三层穿衣法是关键
三层穿衣法是户外运动中广为推荐的穿衣方式:
- 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衣物,如速干衣,避免穿着棉质内衣。棉质衣物吸汗后不易干燥,会加速热量流失。
- 中层:选择保暖性好的衣物,如抓绒衣或羽绒服,用于保持体温。
- 外层:选择防风防水的外套,如冲锋衣,以抵御外界的风寒和湿气。
保持干燥:远离湿冷环境
- 避免穿着湿衣物,特别是在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
- 选择快干或排汗材质的内衣,避免棉质材料。
- 在雨雪天气中,确保外层衣物能够有效防水。
适当饮食与活动:维持能量供应
- 补充高热量食物,如坚果、巧克力,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
- 定期进食热饮或汤类,帮助维持体温。
- 适量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出汗导致潮湿。
注意环境因素:避开恶劣天气
-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风、降雨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
- 在寒冷天气中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合理规划行程。
特殊人群需额外关注
老人、儿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易发生失温,应特别注意保暖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如果发现有人出现失温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安全转移:将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进一步热量流失。
- 冷面隔离:使用睡垫等物品将患者与冰冷地面隔绝,防止继续失温。
- 干燥处理:帮助患者更换湿衣物,用织物擦干身体,保持干燥。
- 核心区域加温:使用温暖的物品(如热水袋)对患者的核心区域(胸部、头部)进行加温,避免直接加热四肢。
严重失温是有可能致死的。一旦到了重度阶段,很难再进行自救了,要尽快送医。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进而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严重失温的患者回暖不可过快,大量寒冷的血液回流到心脏会导致心律不齐甚至休克。不管患者看起来多么糟糕,即使患者身体没有回暖,也不能证明已经死亡,应全力救治,不要放弃救治的机会。
为了防止类似甘肃景泰山地马拉松的悲剧再次发生,国家体育总局也加强了对高危险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制度,建立熔断机制,对不同级别的赛事进行分级分类审查,并加强安全监督和培训体系。
户外运动的魅力在于挑战自我,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了解失温的风险和预防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同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