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防队:军事化管理的生态守护者
大兴安岭森防队:军事化管理的生态守护者
在祖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林区,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是军人,却实行着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他们不是消防员,却时刻准备着与火魔搏斗。他们就是大兴安岭森林消防队伍,一支守护着835万公顷绿色林海的生态卫士。
准军事化管理:24小时战备状态
“嘟——嘟——”清晨6点,一阵急促的哨声划破了寂静的营房。大兴安岭森林消防大队的队员们迅速起床,整理内务,准备开始一天的训练。这是他们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日常写照。
“进入春季森林防火期后,我们实行24小时战备制度,确保随时能够应对突发火情。”大兴安岭森林消防大队队长介绍说。队员们不仅要进行体能训练,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扑火器具的使用方法。每天清晨,50名扑火队员都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进行队列科目、扑火器具使用等训练,确保队伍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备战状态。
科技赋能:打造“天空塔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在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一面巨大的显示屏上,绿色的林区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红点。这些红点代表着雷击信息,而每个红点都可能是一场森林火灾的隐患。
“我们建立了森林防火感知系统,实现了‘天空塔地’四位一体预警监测。”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副主任李晨光介绍道。这套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高山瞭望和地面巡护等多种手段,能够实时监测林区火情。
“天”是利用卫星遥感系统,该系统已经和国家林草局卫星热点信息进行了对接,一旦有热点信息,平台同步报警。同时,接入中国气象局的公共信息,可详细掌握每日火险等级以及气温、风力等火险因子信息,可随时掌握全区任意一点实时气象情况以及未来24小时、一周的变化情况。
“空”是无人机监测,无人机可以深入林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火情侦察。在夜间或复杂地形条件下,无人机还能发挥重要作用。
“塔”是高山瞭望塔,大兴安岭地区共设有232个瞭望塔,每个塔都配备了先进的视频烟火识别系统,能够实现热红外与可见光双谱监测。
“地”是地面巡护,森防队员携带巡护APP,实时追踪巡护轨迹,支持火情上报与紧急求救。
传统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在大兴安岭,科技与传统手段相得益彰。在林区的各个入口,116个检查站严阵以待,工作人员对进山车辆和人员进行实名登记,检查防火装备,杜绝火种进山。
在林海深处,232个“三清”组(清山、清河、清沟)日夜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火情。这些传统手段与科技监测相辅相成,共同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防火网。
联防联控:构建森林防火共同体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队伍还建立了与林业局、保护区等单位的联防联控机制。在防火关键时期,各方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防火宣传,提高公众防火意识,营造全民参与防火的良好氛围。
成效显著:连续13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
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科技赋能下,大兴安岭森林消防队伍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从2011年至今的13年里,大兴安岭林区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平均灭火时间从过去的38小时缩短至现在的3小时12分,真正实现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
这背后,是森防队员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有的常年驻守在高山瞭望塔上,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有的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多救一片森林;有的在实验室里钻研新技术,为森林防火插上科技翅膀。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队伍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绿色生态屏障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