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新时代:你的退休金够用吗?
个人养老金新时代:你的退休金够用吗?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同步扩大至全国,每年缴费上限额度仍为12000元。
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出台,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实施。
经过2年先行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安排得到了普遍认可。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说:“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真正把第三支柱立了起来,更多人能够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使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往前迈出了一步。”
截至今年11月底,参加个人养老金人数已超7000万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7000多万人的覆盖面达到了预期效果。”信安养老金融高级专家孙博说,个人养老金制度对老百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增加了养老储备选择,更是一次养老金体系的知识普及,相关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
退休金计算案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养老金的计算,我们来看两个具体案例。
案例一:
李先生,从25岁开始工作并缴纳社保,60岁退休,缴费年限35年。工作期间平均缴费基数为当地社平工资的80%,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7000元。
首先计算平均缴费指数:80% = 0.8
基础养老金 = 7000 ×(1 + 0.8)÷ 2 × 35 × 1% = 2205元
假设李先生个人账户储存额为20万元,60岁退休,计发月数139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 = 200000 ÷ 139 ≈ 1439元
李先生每月养老金 = 2205 + 1439 = 3644元
案例二:
王女士,从22岁开始工作并缴纳社保,55岁退休,缴费年限33年。工作期间平均缴费基数为当地社平工资的100%,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500元。
平均缴费指数为1
基础养老金 = 6500 ×(1 + 1)÷ 2 × 33 × 1% = 2145元
假设王女士个人账户储存额为18万元,55岁退休,计发月数170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 = 180000 ÷ 170 ≈ 1059元
王女士每月养老金 = 2145 + 1059 = 3204元
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等因素对养老金的影响较为显著。
当前面临的问题
从试点情况看,在各大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的“热情攻势”下,虽然增加开户数量不难实现,但“缴存遇冷”“账户闲置”等问题仍然存在。相关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产生的结果,业内人士期待相关政策能够优化。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已有超6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00万人。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些账户中,一部分是“闲置账户”,也就是开户人无缴存或是在银行缴存奖励机制下仅象征性缴存,更别提投资上述四类产品。
“从之前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有两个主要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转化率不高,有部分客户开户后成了睡眠户,也就是账户处于空置状态。二是平均缴存金额不高,实际的平均缴存金额与12000元的缴存上限相比,差距较大。”冠苕咨询创始人、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
专家建议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实施两年,但公众的参与度较低。许多人对个人养老金的概念、优势和操作流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参与意愿不足。同时,公众对其政策细节、税收优惠、账户管理等方面的认知有限,影响了制度的普及和接受度。
曾刚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风险偏好和养老需求,设计出多样化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提升产品透明度和收益稳定性,加强产品信息披露,明确收益预期、风险等级和费用结构,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特点;优化服务体验,简化操作流程,提供便捷的账户开设、缴存和投资操作服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市场波动对养老金投资的影响。
此外,曾刚还建议,完善配套政策与监管机制,建立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平台,方便用户跨机构管理账户和产品。加强长期收益保障,探索建立收益保底机制或最低收益保障政策,增强公众对个人养老金投资的信任。
“个人养老金产品分层是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按风险偏好、年龄阶段等维度进行产品分层,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高制度的吸引力和覆盖面。”曾刚表示。
结语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持续优化制度设计、丰富产品供给、加强投资者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制度的吸引力和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选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更加美好的退休生活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