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千年瑰宝:敦煌研究院的创新之路
科技守护千年瑰宝:敦煌研究院的创新之路
“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沧桑,如今正借助现代科技焕发新生。面对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害的双重威胁,敦煌研究院创新性地将科技融入文物保护,不仅实现了对文物的精准监测和修复,更让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得以永续传承。
数字化团队:110人的文化传承使命
在敦煌研究院,一支由11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正为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默默奉献。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承担着将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400余尊彩塑数字化的重任。
团队成员熊业腾,这位95后摄影师,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他深知,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退化,因此他和同事们必须争分夺秒地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每个洞窟的结构和环境都不同,他们需要为每个洞窟量身定制拍摄方案,确保每一张照片都能真实还原文物的原貌。
“90后”何文江则负责壁画的三维扫描工作。面对凹凸不平的壁画表面,他需要在狭窄的空间里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为了保证照片质量,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他也必须穿着厚重的羽绒服和护膝工作。尽管一天下来只能拍摄十几张可用的照片,但他从未放弃。
“数字敦煌”:让文物“活”起来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30个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这一创新举措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敦煌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该资源库已吸引来自78个国家的超过2000万次访问。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研究院还开发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这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平台,收录了来自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6处遗产地的448幅壁画、9409份素材和697号藏经洞经卷。每幅照片都附有详细的学术介绍,并根据用途提供不同权限的下载服务。自2022年底上线以来,该素材库访问量已超过400万次,下载量突破3万次。
科技守护:从“抢救性”到“预防性”
在环境监测方面,敦煌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性保护体系。通过环境监测设备、航拍、卫星影像和三维扫描等技术,研究院能够实时监测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和载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工作人员可以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研究院还在莫高窟周边设置了由“A”字形尼龙阻沙网、草方固沙带和植被阻沙固沙带构成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防止风沙对文物的侵蚀。
走向国际:中国智慧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2023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走出国门,承担了“援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壁画保护信息提取技术合作项目”。这是“数字敦煌”技术首次走出国门,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贡献中国智慧。
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如今的预防性保护,从简单的拍照记录到全方位的数字化保护,敦煌研究院在科技保护文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将以更加璀璨的光芒照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