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南科:用短视频让非遗技艺重焕新生
彭南科:用短视频让非遗技艺重焕新生
在湘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一位名叫彭南科的农民,用一块块竹片、一根根丝线,编织出了一件件精美的传统工艺品。他的视频里,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夸张的表演,只有纯手工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就是这样简单而纯粹的内容,让他在全网收获了超过700万的粉丝,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非遗传承人。
彭南科的家乡在湘西的一个小山村,18岁时,他走出乡村,先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和媒体记者。38岁时,他选择重返故土,在小山村里创办企业,并创建了自己的腊肉品牌。47岁时,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开始了自媒体创作,用短视频的形式推广非遗传统手工艺。
创业初期,彭南科的家人对他的选择表示担忧。短视频起步期,他们的团队也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爆火。但作为老媒体人的彭南科,凭借对内容的敏感度和坚持,从文字到拍摄都亲力亲为,慢慢找到了内容创作的方向。他坦言:“创业虽然很难,但是没有过不去的坎。”
彭南科的视频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他制作的古代农具系列、笔墨纸砚系列、古代化妆品系列等视频,每一条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其中,手工制作蓑衣和阿胶的视频,更是获得了千万播放量。
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非遗时,彭南科提到了一个让他触动的评论:“一位妈妈在视频下留言说,‘孩子问我“蓑衣是什么?”我只能告诉孩子蓑衣是古代的雨衣,但看了您的视频,能让我们明白一件古代雨衣的前世今生。’”这个评论让他深深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坚定了他走非遗路线的决心。
彭南科的成功并非偶然。在非遗赛道,许多达人都在努力耕耘。比如博主@江寻千(九月),通过冰雕巨龙和打铁花等非遗内容,收获了1708.3万粉丝和1.7亿获赞;@山白通过复刻古法徽墨,12天涨粉250万;@南翔不爱吃饭则通过复刻失传菜品和古籍美食,获得数百万点赞。
非遗视频之所以容易火,运营社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制作门槛带来的内容稀缺性,二是部分非遗内容自带热度。比如冬天的冰雕视频、春天的簪花视频、端午的龙舟制作视频等,都能借助特定节点的热度快速起量。
彭南科的视频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手工艺,更传递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的作品中,每一件非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都被精心记录,从选材到成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种对传统的坚持和对品质的追求,让他在众多非遗创作者中脱颖而出。
彭南科的故事,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可以完美结合,非遗技艺不仅能够传承,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成功,激励了无数返乡创业者,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彭南科这样的“新农人”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家乡的发展开辟新路径。他们不仅在传承非遗文化,更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彭南科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