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古代国道、“茶马古道”再到南亚廊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古代国道、“茶马古道”再到南亚廊道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240723/216159.shtml

蜀道,这条贯穿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从古代的"国道"到"茶马古道",再到"南亚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道见证了中国古代交通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在成都阿来书房的讲座中,深入阐释了蜀道的"三重意义",为我们揭示了这条千年古道的深厚底蕴。


孙华教授在成都阿来书房进行讲座。摄影 雷远东


孙华教授详解蜀道的"三重意义"。 摄影 雷远东

古代国道:国家治理的交通动脉

蜀道作为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串联起古代中国的首都与地方中心城市。这个由多条主线、副线和支线构成的路网,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重庆三省一市,是中国现存保存相对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国家路网遗存。

孙华教授指出,古人修路不光是考虑路线最近,而是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比如人身安全、补给方便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蜀道之"嘉陵道"尽管有些绕道,但却一直都是蜀道最重要路段的原因。"古人修路多沿大江大河。嘉陵江大嘛,河谷宽阔,沿途城镇多。人多,行路就比较安全,而且容易获得补给。"

蜀道对于古代中国的意义,首先就是古代的"国道"。它是穿越了秦岭和巴山山脉,经历了多种复杂地形地貌的古代国家道路体系,是古代中国中心地区沟通西南地区的主要干道,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维持幅员辽阔、多族群国家的纽带之一。蜀道串联起了古代中国的国家首都(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地方中心城市(成都)和地方城市,形成了中国西南的交通大动脉。

商贸要道: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当代,一些以典型运输物资命名的古代交通路线深入人心,影响深广。比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很多人一想到茶马古道,就会只想到云南,想到普洱茶,其实茶马古道跟四川、蜀道的关系更加紧密。"孙华教授说。

在他看来,蜀道既是国内古代中央政府控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线路,同时担负着古代国家内地与边区、农区与牧区之间的以茶换马的运输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马古道的最重要的主干道就是利用古蜀道,主要是金牛道和嘉陵道南段,外加嘉陵江水路(包括支流白龙江、白水河)和汉水水路。

通过对茶马古道历史的回顾,孙华教授认为,历史上的狭义茶马古道共有三条:蜀道及其支线、川康古道、滇桂古道。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也最为重要的就是秦蜀蜀道。

国际通道:南亚廊道的最早开通路段

在"古代国道"、"茶马古道"之外,孙华教授还提到蜀道的第三重意义:"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他说,这是近年英国伦敦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的新概念。按照这位教授的观点,大量极为重要的穿越喜马拉雅山的线路连接了中国西部(云南、四川、西藏和新疆)与南亚和中亚,是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些古代国际交通路网包括了四条核心路线,即青藏高原经尼泊尔至恒河平原之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至印度之路、包括茶马古道在内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往中亚西北边境的道路网路。"南亚廊道"东线中国境内路段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也就是陕西西安至四川成都的"川陕驿道"即"蜀道",这条道路早在秦灭巴蜀之前就已经开通,并形成了翻越秦岭的"北栈"路网和穿越巴山的"南栈"路网。也就是说,蜀道实际上是中外国际道路"南亚廊道"的组成部分,是最早开通的路段。

他指出,"蜀道在刚刚开通的时候,它只是国内政治、军事和商贸的官道。后来向边远地区延伸,当越过古代国家的边境与南亚和东南亚古国的国内道路连接起来的时候,它就从国内官道变成了国际交通要道。国内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国际上有学者提出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实际上也包括了古蜀道。"

蜀道究竟形成于何时呢?孙华教授分析,在出入四川盆地的古代道路系统中,陈仓道-金牛道是开通时间仅次于三峡道的古道。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该道至迟在战国早期以前就已开通,很可能先于其他秦蜀古道。"蜀道的主要路线既然在战国时期都已经开辟,将蜀道的开辟年代最晚推定在战国时期,是比较稳妥的。"

对此,孙华特别提醒,"有学者在论及某某古道的开辟年代时,往往根据某些考古材料,推测某些古道早在旧石器或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通。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修路工程,尤其是在山区修建道路,工程量浩大,即便在强大的秦汉王朝时期,并且汉朝官员已进入过夜郎腹地招抚夜郎、滇王等,但其后开辟四川通往贵州的夜郎道,仍然多年不成,引起四川民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