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崛起
北京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崛起
近日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3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494.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更是首次突破30%。面对这一挑战,北京正积极应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人口老龄化给北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数据显示,全市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从常住人口看,老年抚养比为34.6%,这意味着每2.9名常住劳动力就要抚养1名老年人。同时,高龄化趋势显著,全市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64.8万人,十年间增长25.6%。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银发经济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正展现出蓬勃生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已达7万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30万亿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和强大的消费能力,银发经济潜力巨大。
政策创新引领银发经济发展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北京在政策创新方面持续发力,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智慧养老方面,北京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率先推行制式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并签订3.4万余份合同。同时,积极探索智慧养老试点工作,围绕完善数据化线上安全监管平台、搭建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模块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智慧化、信息化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在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方面,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乔东亮建议在高职院校开展养老服务类专业公费培养。他提出,应尽快开启北京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公费”模式,对高职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实行公费培养,并进一步拓展公费招生范围至京津冀地区。同时,深化该类专业的中职(公费)高职(公费)本科(非公费)贯通式一体化培养职教改革。
在长护险制度建设方面,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建议建立全市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他认为,北京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进程,建立全市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医疗、医养、护理、养老机构及服务纳入支付范围,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有力的照护保障。
银发经济产业蓬勃发展
在政策引领下,北京银发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医养结合方面,北京已建成217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达13.07万张。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1298对,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11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增加老年护理床位220张;6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增加安宁疗护床位300张。
智慧养老方面,北京在城六区推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813单。上线北京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信息平台,一年来已累计服务老年人9.43万人次。推进就医全流程数字化,建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成互联网医院71家。
老年用品市场方面,相关部门指导生产企业提升老年用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了两批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涉及631个优质产品。同时,建立健全老年用品标准体系,发布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产品质量。
区域合作开创发展新局
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积极加强与天津、河北的区域合作。京能集团成立“党建+双碳”为老服务产业联盟,搭建京津冀养老产业交流合作新平台。联盟汇聚京津冀养老领域多元化企业,通过跨领域合作,整合资源,促进为老服务产业链发展升级。
在第十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河北省文旅厅作为主宾单位组织“河北展团”首次集体参展。展团设有“温泉旅居康养”“乡村田园康养”“休闲度假康养”“药膳疗愈养生”“品质养老新生活”5大板块,展示河北各地特色养老资源,为北京老年人提供更多元的养老选择。
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北京正以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通过政策创新和结构调整,北京有望在人口“机会窗口期”内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
专家指出,北京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与优势是促进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最大支撑。通过政策创新和结构调整,北京有望在人口“机会窗口期”内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