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修筑的九门口水上长城有多牛?
戚继光修筑的九门口水上长城有多牛?
在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海港区的交界处,有一段被誉为“水上长城”的世界奇观——九门口长城。它横跨九江河,形成独特的“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的景观,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
戚继光的修筑功绩
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但真正奠定其规模和地位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1571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筑。他设计了空心敌台,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防御能力,也使得长城更加稳固耐用。
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九门口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完美。它南起老牛山北侧山崖,北至20号敌楼,全长1980米,呈南北走向。其布局包括长城墙体、跨河城桥、一片石关城与墙体两侧的烽火台、拦马沟、拦马墙、哨楼、营盘等,形成一个攻可进、退可守的完整防御体系。
精妙绝伦的建筑工艺
九门口长城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河床铺砌的12000块巨型条石,用银锭式铁扣紧密连接,形成一片平整的“一片石”。城墙采用三合土筑,内外包砌砖石,基部为条石,宽4.8米,高4.5米。最令人称道的是过河城桥,采用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既可调节水流,又不失防御功能。
见证历史的烽火台
九门口长城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战役。1644年,“一片石之战”在此爆发,清军统帅多尔衮率军在此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清军由九门口入关,与吴三桂合击大顺军,李自成率军败走,自此一蹶不振。这场战役拉开了清军入关的序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如今,九门口长城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于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一段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一座凝聚着古代工匠智慧的建筑杰作,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站在长城之上,俯瞰九江河水从城门下潺潺流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雄浑与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