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有效识别和干预校园霸凌?
教师如何有效识别和干预校园霸凌?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数据显示,我国15岁学生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从2015年的22.5%下降到2018年的17.7%。这一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校园欺凌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作为校园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在预防和干预校园霸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在校园霸凌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是校园霸凌的第一响应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霸凌事件的发展。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钟杰老师分享了她的成功经验:通过明确表态反对欺凌、建立反欺凌班级制度,她所带的班级实现了零欺凌的目标。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预防校园霸凌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有效识别校园霸凌
教师要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霸凌,首先需要准确识别霸凌行为。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区分正常的打闹和真正的欺凌。霸凌行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重复性:不是偶发的冲突,而是持续性的伤害行为
- 力量不对等:施暴者在身体、社会地位或群体支持上明显强于受害者
- 故意性:施暴者有意识地伤害他人,而非无意的冒犯
- 伤害性:对受害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实质性伤害
教师还需要了解哪些学生更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通常,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容易害羞、朋友少、被边缘化、有身体障碍或智力障碍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旦识别出霸凌行为,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研究,青少年在面对欺凌时会采用多种保护策略,包括:
- 直接果断型保护:直接要求欺凌者停止行为
- 安慰受欺凌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 报告权威:将事件报告给老师或家长
- 计谋型保护:采用转移注意力等策略
研究发现,非攻击型保护策略(如安慰受欺凌者、报告权威)更安全有效,而攻击型保护策略(如推搡、辱骂欺凌者)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教师在干预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安全的保护策略。
教师培训和制度保障
为了提升教师在校园霸凌防治中的能力,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 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负责认定和处理欺凌行为
- 制定细化校纪校规:明确不同欺凌行为的惩戒措施
- 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识别和应对能力
- 加强校园监控:确保隐蔽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
- 建立报告机制:公布欺凌防治电话和邮箱
这些措施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教师自身行为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仅是校园霸凌的干预者,也可能是霸凌行为的实施者。近期曝光的“小学生吃零食被老师打脸”事件,揭示了教师霸凌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提醒我们,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同样重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对违反师德的行为绝不姑息。
校园霸凌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师作为校园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其作用尤为关键。通过提升教师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制度保障和师德建设,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