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实践样本
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实践样本
2024年10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传来最新消息:《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北京将在全国率先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法律保障,为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
自2020年9月启动建设以来,北京经开区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示范区已完成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路侧设施智能化部署,其中包括通州区和顺义区的440平方公里、1115个路口。这些智能设备不仅能够“看清”路口车流,还能“看懂”变化规律,通过智能调整信号灯放行时间,有效减少车辆等待时间。
在技术实现方面,示范区采用了先进的“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路侧设备方面,示范区部署了摄像机、毫米波雷达和边缘计算设备等智能基础设施。车载单元方面,示范区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三模通信车载终端产品,支持EUHT、C-V2X、4G/5G三种通信模式。云端平台则实现了路侧、车端等全量感知数据的汇聚,为自动驾驶和交通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实际应用效果显著
示范区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还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和应用提供了理想环境。据统计,示范区内关键路口的交通流量增加20%的情况下,平均停车次数下降22%,平均行驶时间缩短12%,平均速度上升12%。同时,示范区已累计为33家测试车企、近900台车辆发放道路测试牌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过3200万公里,占全国总测试里程的四分之一以上。
目前,示范区已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无人零售和微循环接驳等八大类城市应用场景的全面开放协同发展。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南站、亦庄火车站等地,自动驾驶接驳服务已经投入运营,京津塘高速的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场景也已全面打通。
创新政策体系引领发展
为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北京构建了“2+5+N”创新政策体系。该体系依托两大顶层设计文件,从环境、速度、车型三维立体模型衍生形成五大类管理体系,匹配N项基础支撑措施,聚焦乘用车、载客、载货、功能型无人车和特种作业车等五类车型,累计出台14项创新管理政策。
其中,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办公室主任孔磊表示,示范区建立了全流程监管体系,首创记分管理机制,为测试运营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撑与保障。同时,示范区还搭建了运营监管平台,实现数据的闭环管理,为自动驾驶监管提供事前准入、事中监管、事后分析等业务支撑。
未来展望:从“示范区”到“先行区”
根据规划,示范区3.0阶段将在年内完成,2025年将加速推进建设4.0阶段。未来示范区将围绕四环路到六环路之间进行规划扩区,规划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同时,示范区还将持续推动市场化运营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成熟建设运营模式,实现为整车企业、地图厂商、政府部门等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
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即将施行,北京将在政策法规层面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这不仅将为L3以上级别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也将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孔磊表示,示范区将以北京亦庄为核心区域,持续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北京制度与规范。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完善,北京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