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大排名遭吐槽,真实实力如何?
首都师大排名遭吐槽,真实实力如何?
近日,一则关于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首师大”)的排名争议引发热议。在《校友会2024年中国师范类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首师大仅位列第九,这一结果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那么,首师大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让我们从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这所具有70年历史的师范大学。
学科建设:数学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首师大的数学学科无疑是其最耀眼的名片。该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优异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几何与拓扑”方向已率先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
除了数学学科的突出表现,首师大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展现出强劲实力。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得8个A类学科,这一成绩在全国师范大学中排名第三。学校通过统筹“文理艺教”四大学科群的高水平发展,组建了教育学部、艺术学部、人文社科学部三大学部,成立了交叉科学研究院等五个学科特区,推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协同发展。
科研成果:国家级平台与顶级期刊论文双丰收
近年来,首师大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学校获批建设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增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在科研项目方面,学校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5项等。
在科研成果方面,首师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连续三届)、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Science以及四大数学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10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全国地方高校中位居前列。
人才培养:卓越教师与拔尖创新人才并重
作为北京市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首师大已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获批3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历史、数学、中文),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国优计划”试点高校。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教材建设奖24项,49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专业。
学校构建了“第一班主任”品牌,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通过成立未来教师学院,深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范式转型,学校致力于为基础教育培育百名教育家型教师、千名卓越教师、万名骨干教师。同时,学校与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学院,联合培养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人才。
社会影响:服务基础教育与国家战略
首师大与北京市各区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实现了全覆盖。学校在京内建设了52所附属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学校入选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承担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校长园长、干部教师培养项目近20项。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等领域产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此外,首师大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任务。学校成立的交叉科学研究院,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发展特区。2020年牵头组建的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级应用数学中心之一。
展望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首师大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是进入全国师范大学“第一方阵”。学校将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发展、卓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筑峰等“八项工程”,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将在巩固数学学科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新的一流学科前瞻性培育,建强国家安全学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校内“燕京人才”梯队,大力推进“人才托举计划”,学校致力于培养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进一步统筹卓越教师和拔尖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通过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特色“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从软科排名91到校友会排名75*,再到US News北京高校排名第24,首师大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学校在数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影响广泛。作为一所具有70年历史的师范大学,首师大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