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德宏傣剧:200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德宏傣剧:200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9
来源
1.
https://local.cctv.com/2024/12/06/ARTIPzOtyrbh0KDdHkyxpUud241206.shtml
2.
https://m.sohu.com/a/771830935_121124406/?pvid=000115_3w_a
3.
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235208
4.
https://www.sohu.com/a/795216566_121124406
5.
https://m.sohu.com/a/835497439_100121976
6.
http://www.mmgpmedia.com/static/content/HQ/2025-01-31/1334943944228225024.html
7.
https://www.edehong.com/my/dy.html
8.
https://www.dalidaily.com/content/2024-08/08/content_68003.html
9.
https://dct.yn.gov.cn/html/2406/13_35096.shtml

2024年12月5日晚,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一场精彩的傣剧演出正在上演。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傣族服饰,伴随着悠扬的葫芦丝音乐,用独特的傣语唱腔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是国家非遗项目傣剧《海罕》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傣剧,这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德宏州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更见证了中缅边境地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01

从民间歌舞到国家级非遗

傣剧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盈江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傣剧在演出中着傣装,其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清嘉庆(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年间,干崖(盈江)、腾越(腾冲)、南甸(梁河)至缅甸八莫,商旅来往频繁,经济贸易繁荣,成为当时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为一体的黄金通道。这一时期,由内地到此谋生、经商、卖艺者常年集聚不断,而北方“皮影戏”这一剧种,也随之传入了干崖一带,并且影响到了当地傣族民间一种称为“转转唱”的表演形式。从而, 便奠定了早期傣剧的雏形。

1966年至1972年,傣剧被禁演,机构亦随之被撤销。德宏州并入了保山地区,州歌舞团也随之并入保山地区文工团。州傣剧队仅有两人并入保山地区文工团,其余队员参加当时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业务活动停止。

1979年12月,根据州委决定,在州歌舞团恢复傣剧队。潞西、盈江等县的文工队先后重建和恢复,为傣剧艺术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傣剧的艺术价值,更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2

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

傣剧的艺术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其唱腔的基本曲调是在傣族民歌、民间歌舞曲和宗教叙事歌曲基础上形成的戏调,又分为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类 ,羽调式主要流行于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征调式主要流行于潞西。在芒市等城镇,羽调式为男腔,微调式为女腔。后又演变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演唱为徒歌形式,只有打击乐伴奏舞蹈和烘托气氛。

傣剧表演以唱为主,没有念白,唱词大部分上下句,长短不拘。演员在台桌前根据戏师傅提词演唱,没有多少动作,只根据戏师傅的提示变换舞台位置。在唱腔间歇中随打击乐伴奏进一步或退二三步,做些与内容无关的简单动作,如女演员舞扇,男演员比画一个手势一,遇有骑马、行船、打斗的情节,则集中作舞蹈表演,并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群众只要学会唱腔,都可上台表演。

傣剧的表演动作巧妙融合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优雅而灵动。伴奏乐器则采用了傣族传统乐器如葫芦丝、二胡和象脚鼓等,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氛围。在服饰方面,傣剧演员身着华丽的傣族传统服装,头戴精美头饰,展现了傣族服饰艺术的精华。

03

传承与保护的挑战

傣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傣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加之傣剧演出需要较高的语言和艺术素养,使得传承人培养面临困难。

目前,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正在积极研讨,考虑将台词部分转换为地方方言或普通话,以拓展其受众群体。但由于傣语拥有6个音调,与汉语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保留傣剧的原汁原味,其唱腔部分仍将继续使用傣语,确保这一古老剧种独特韵味的传承与延续。“即便在现代社会,每当我们到傣族村落演出,都能感受到民众的热情,演出结束离开时,大家都会用歌声欢送我们。”们从高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傣剧艺术,德宏州建立了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刀保顺和金星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剧代表性传承人,为傣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了傣剧的魅力,还积极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为傣剧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4

创新发展,焕发新生

面对传承困境,傣剧也在积极谋求创新发展。近年来,傣剧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在新剧目的创作中,编剧们开始关注当代题材,将傣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反映新时代傣族人民生活的剧目。

在舞台呈现方面,傣剧也开始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响和多媒体等,提升演出效果。这些创新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也为傣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此外,为了培养更多傣剧人才,德宏州还开设了专门的艺术学校。刀美兰等傣族文化艺术名家,通过创办艺术希望学校,致力于培养民族艺术人才,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做贡献。

德宏傣剧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它不仅是德宏州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续的传承与创新,傣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启迪。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