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谁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更优选择?
最新研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谁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更优选择?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这两种药物该如何正确使用?最新研究和指南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作用机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虽然都属于抗血小板药物,但它们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来阻止血小板聚集,而氯吡格雷则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来发挥作用。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血小板的聚集就像是“左手拉右手”,阿司匹林负责砍断“左手”,而氯吡格雷则是砍断“右手”。因此,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最新研究:氯吡格雷在某些情况下更优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的一项基于韩国全国人群的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二级预防中,氯吡格雷单药治疗在预防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方面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研究纳入了133,343名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氯吡格雷组的MACEs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2.8% vs 4.1%,风险比0.684,P<0.0001)。
这一发现与此前的HOST-EXAM研究和OPT-BIRISK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氯吡格雷在PCI术后长期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优势。基于这些证据,2023 ESC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推荐PCI后30天降阶为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优选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单药治疗。
用药建议: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虽然氯吡格雷在某些情况下显示出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都应首选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是一级推荐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近期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更为合适,尤其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
此外,患者的基因型也会影响药物疗效。CYP2C19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因此,医生在选择用药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出血/血栓风险、疾病状态、器官功能等因素。
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
两种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因此不能交替服用。应持续服用或联合使用,以确保疗效。
在不良反应方面,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相似,但阿司匹林对消化道的损伤风险更高。因此,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可能更适合选择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片是一种复方制剂,每片含75mg氯吡格雷和100mg阿司匹林,适用于已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患者。但需要注意,这种复方制剂采用特殊工艺,需整片吞服,不得压碎或咀嚼。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细胞计数,如果出现疑似出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果需要进行手术,应提前告知医生正在使用这些药物,可能需要在手术前5-7天停药。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儿童使用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不推荐使用。
用药期间应避免饮酒,以免增加胃肠道损伤的风险。
漏服药物时,如果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小时内,应立即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如果超过12小时,则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药物应密封保存,温度不超过30℃。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守医嘱用药,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