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电影票房“三倍回本”:中国电影产业的分账机制与改革方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电影票房“三倍回本”:中国电影产业的分账机制与改革方向

引用
豆瓣
1.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02822531/

电影票房“三倍回本”这个说法,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复杂的票房分账机制。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一机制,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改革方向。

“票房分账”之争

国内上映的电影,可分为国产片、合拍片和进口片三类。在票房分账上,国产片和合拍片无本质区别,而进口片则有其特殊性。

所有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售票与票房情况,都必须计入在国家制定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

总票房首先要向国家缴纳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3.3%的特别营业税,两项合计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91.7%才是“可分账票房”,又名“净票房”。

净票房这块“蛋糕”的争夺异常激烈。首先,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会征缴净票房的1%-3%作为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由院线支付给“中影数字”,但该分账阶段只存在于大片,小片没有。

在剩余的净票房中,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合计57%,如果电影院与院线是同一家公司,如“万达”、“金逸”,那么它将独享这5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0%-43%(如小片,中影数字不提留代理费,则这部分最高可达43%),如制片方和发行方相同,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实际操作中,发行方和制片方大多是独立的,会收取5%-15%发行代理费,那么只剩下25%-38%归属制片方。

票房分账看似非常复杂,其实可以浓缩为一个简单公式:

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俗称的电影票房三倍回本由此而来)

1*(1-3.3%-5%)43%(1-0.1)=33%。即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有了这个公式,或许对于一些大制作影片在疫情当下,上映档期一推再推就不难理解,大制作影片赌不起,一个不小心就血本无归。

“蛋糕”可否重新切割

国内“票房分账”比例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论是国产片、合拍片,还是进口片,在中国电影票房分账中占大头的永远是放映方——即院线和影院,尤其是影院。

长期以来,包括张伟平、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等制片方资深人士对此颇有微辞,试图提高片方的分账比例,甚至还对簿公堂,但最终并未改变大局。

这就是为什么国有老牌电影制片厂效益惨淡,而“万达”等影视寡头要极力拓展自己的院线和影院之根源。

后疫情时代,让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谁都不肯让利的话,势必陷入僵持状态。电影一而再再而三的撤档,影院无好片可排。在复工复产的洪流中,影院极有可能是最后才能复苏的一环。

若要实现自救,可能要从票房分账上考虑进行调整。

(1)从固定比例调整为浮动比例:

可参照北美,对分账规则进行灵活的调整,而不是57%的比例一刀切。在北美上映的电影的分账规则考虑到时间因素,实行“在按时间段分账与保底约定中求大者”的模式。影片上映第二周及以后,片方的分账比例逐渐减少,院线的比例相应提高,可能变为6:4,5:5,4:6甚至3:7等。分账规则,更精密,更动态,更合理,合同的设计与执行对数学的运用比较充分。

(2)探索“即时分账”,减少行业资金回笼压力。

影城和院线如果不愿意在分账比例上做过多让步,可以尝试及时分账。实现即时到账的难度更多是默认的习惯和行业规则限制,如果能实现即时分账,缩短回款时间,势必会刺激到投资方的制作热情,对于发行方也是利好。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加快现金流动性,毫无疑问会促进行业自身新陈代谢,让行业更透明和健康。

国内历年电影备案数(包括故事片、动画片、合拍片、纪录片、特种影片和科教影片)

如图所示,疫情这两年,国内电影备案数几乎回归到2014年的数字。电影行业确实迎来寒冬。但是进口影片同样也在减少,这对国内电影行业也是机遇。尤其是那些以小博大的小制作影片,或许还能以小成本,拿到比较好的排片和档期。

不破不立,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市场同样面临更多的变化和改革。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寻求各自利益的平衡,继而共同将行业做到更加完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