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此诗,写出了历尽人生风雨后的超然与旷达,少有人能做到
苏轼此诗,写出了历尽人生风雨后的超然与旷达,少有人能做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而当我们回望千年前的古人,他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是如何保持一颗豁达的心呢?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用他的诗词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文、赋、词等多种文体,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然而,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最远的一次甚至被流放到海南岛。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是苏轼在被贬谪至海南岛后,遇赦北还途中,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时所作。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诗人渡海的实际经历,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感悟。
当时,宋哲宗病逝,新帝即位后,苏轼得以遇赦北还。这首诗便是在他北归途中,夜渡大海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诗的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预示着天将破晓,而久雨终停,风也平息,这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在经历了长期的苦难与折磨后,苏轼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这种由暗转明、由苦转甜的感受,让他不禁发出了“苦雨终风也解晴”的感慨。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云散月明,青天碧海,本来就是一片澄澈清明。苏轼用这自然景象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澄明与清白,表达了对政乱污陷的淡然与超脱。这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感人。正如清代文学家纪昀所评:“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则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在渡海过程中的复杂情感。鲁叟,指的是孔子。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苏轼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有着和孔子一样的救世之志,但却未能实现,只能空怀遗憾。而“轩辕奏乐声”,则是指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的典故。苏轼用黄帝奏乐来形容大海波涛之声,既表现了大海的壮阔与美丽,也隐含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则是诗人的自我期许与总结。被贬南荒,九死一生,苏轼却毫不悔恨。在他看来,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奇特、最难忘的一部分。这种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苏轼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与挫折,只要保持一颗豁达的心,就能笑对人生。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尽人生风雨后的超然与旷达”。苏轼在诗中通过描绘渡海时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自己在政治风波中历经磨难后的豁达心境。他既回顾了被贬南荒的苦难经历,又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乐观态度。这种精神风貌,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深受启发。
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不仅是一首描绘渡海经历的诗,更是一曲人生的赞歌。它写出了苏轼在历尽人生风雨后的超然与旷达,也给了我们现代人最好的启示。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像苏轼一样经历那么多的风雨和坎坷,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心态和哲学。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