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再夺“大禹鼎”:环保创新引领美丽浙江建设
绍兴再夺“大禹鼎”:环保创新引领美丽浙江建设
2025年伊始,绍兴再次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最高荣誉——“大禹鼎”金鼎。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绍兴过去一年环保工作的肯定,更体现了这座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持续领跑。
水环境治理的“绍兴样本”
绍兴,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始终将水环境治理放在首位。2024年,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国控、省控断面附近河道治理全面完成,县控及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水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也维持在100%的高水平。
为确保水质安全,绍兴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同时,加强对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总氮、总磷浓度的控制,通过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的溯源排查整治,确保总氮总磷浓度达到年度控制目标。
绿色低碳转型的“绍兴路径”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绍兴积极实施绿色能源“百千万”计划,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4年,绍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60万千瓦、新型储能30万千瓦,对年能耗1000吨及以上标煤的千家规上企业实施用能预算管理,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的年度任务。
同时,绍兴还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300个以上,为绿色出行提供有力保障。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绍兴以“重构体系、重塑优势”为导向,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90亿元以上,培育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力争突破50%。
创新驱动的“绍兴模式”
绍兴在环保工作中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和数字化管理。通过建立“政易钉”督查督办系统,每月收集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绍兴动态更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多评合一”、“打捆”环评审批改革。
在污染治理方面,绍兴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治理,划定国三柴油货车限行区,继续淘汰国二及以下老旧柴油叉车,扩面建设秸秆露天焚烧高位瞭望系统。全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此外,绍兴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排污权政府储备全市统筹机制,完善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排污权市场化配置机制,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优化了环境资源配置,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打造“无废城市”的“绍兴实践”
绍兴以创建“无废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复核评估工作,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同时,市县联动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争有1个区、县(市)列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省向国家推荐名单。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绍兴积极争创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通过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绍兴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绍兴再次获得“大禹鼎”金鼎,是对这座城市环保工作的最好肯定。从水环境治理到绿色低碳转型,从制度创新到数字化管理,绍兴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美丽浙江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