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与李白:《将进酒》翻译挑战
许渊冲与李白:《将进酒》翻译挑战
许渊冲先生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狂妄吗?不,是自信,是坦然,是实事求是。许渊冲先生长达六十余年的文学翻译生涯,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喜欢的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这是许渊冲先生的原话,没有半句虚言。他的翻译生涯,一直都在追求美,创造美。他一生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将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转化为世界之美。
在文学翻译的求美之路上,许渊冲明确提出了“三美”的主张。1979年,许渊冲首次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在传达原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韵美,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传达形式美,追求三美并存。
“三美论”如何理解?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形美,则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追本溯源,“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提出来的。原文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先生把这个学说移植到翻译理论中,形成了译诗的“三美”论,即:第一,意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以意动人;第二,音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第三,形美,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
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有“诗意”,也就是它所能带给人的那种强烈的美感。我们可以认为,凡不能给人以美感的不称其为诗歌。因而,许渊冲先生把审美、传达美当作他诗歌翻译的主要任务。他的“三美论”正是抓住了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的最本质的问题。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的“三美论”在《将进酒》中的体现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豪迈的气概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独特思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充分运用了“三美论”的指导思想,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意境、音韵和形式之美。
意美的传达
意美是诗歌翻译中最核心的要素,它关乎诗歌深层含义和情感的传达。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通过精准的词汇选择和句式结构,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原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许渊冲将其译为: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ver come back?
这里,“come from the sky”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源头的高远,“rushing into the sea”则生动展现了河水奔流的气势,而“never come back”则巧妙传达了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寓意。通过这些词汇的选择,许渊冲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象,还强化了诗句的感染力。
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许渊冲译为:
When hopes are won, oh! 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cup empty in moonlight!
这里的“drink your fill”和“wine-cup empt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同时,“in moonlight”这一意象的保留,也为诗句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音美的呈现
音美是诗歌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它涉及到语言的音乐性。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通过押韵、节奏和音步的巧妙安排,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音韵美。
例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中,许渊冲采用了头韵和尾韵相结合的方式:
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 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 more will turn up again.
“talents”与“vain”形成尾韵,而“thousand”与“gold”则形成头韵,这种音韵的交织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再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句,许渊冲通过重复和节奏的安排,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氛围:
Kill a cow, cook a sheep and let us have a good time right now.
We should drink three hundred goblets without making a row.
这里,“three hundred goblets”不仅体现了数量上的夸张,也通过音节的重复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形美的保持
形美关注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包括诗句的长短、对仗等。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尽量保持了原诗的句式结构和节奏,使得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呼应。
例如,原诗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一句,许渊冲将其译为:
Cen Fuzi, Dan Qiusheng,
Dear friends of mine, I drink you a toast,
Please drink to your utmost.
这里,许渊冲通过分行和断句的方式,保持了原诗的节奏感和呼唤感,使得译文读起来同样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在诗歌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一个难点。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通过直译加注释、意象替换等方式,巧妙地处理了这些文化特异性词汇。
例如,“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中的“陈王”和“平乐”,许渊冲通过注释的方式解释其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理解诗句的含义。
学术界的评价
学术界对许渊冲翻译《将进酒》的评价普遍较高。许多学者认为,许渊冲在翻译中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还在音韵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译文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然而,也有观点指出,在某些地方许渊冲过于追求音韵而牺牲了意美。例如,为了押韵而调整词序或添加词语,有时会影响诗句的自然流畅。但总体而言,许渊冲的翻译在传达《将进酒》的艺术魅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生涯,一直都在追求美,创造美。他一生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将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转化为世界之美。在文学翻译的求美之路上,许渊冲明确提出了“三美”的主张。1979年,许渊冲首次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在传达原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韵美,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传达形式美,追求三美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