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破纪录!中国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破纪录!中国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
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展现了中国农业的强劲实力,更为国家粮食安全注入了新的信心。然而,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和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下,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政策引领: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粮食安全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升至1.4万亿斤以上。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年底要健全粮食节约长效机制,控制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工作从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转向了生产与节约并重的新阶段。
科技创新:智慧农业赋能粮食生产
科技创新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例如,浙江提出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支持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建设;江苏则以“苏农云”为平台建设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打造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这些举措正在为我国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市场机制: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2024年,我国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有效稳定了种粮农民的预期收入。
从贸易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现下降,进口额降幅明显,贸易逆差显著缩小。这表明我国粮食自给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在优化粮食进口结构,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社会参与:营造爱粮节粮新风尚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要通过深化“光盘行动”、加强青少年教育、强化单位食堂管理等措施,推动形成全民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损耗或浪费,相当于13亿吨,足够养活20亿人。因此,倡导节约粮食不仅是美德传承,更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展望未来:持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供给侧规模约束和需求侧结构优化的压力。为了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需要从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加强预警体系双向防范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2024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103774.4亿元,同比增长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16740元,较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有能力、有信心持续保障粮食安全,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