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心理韧性
彭凯平:用心理学原理培养心理韧性
彭凯平教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作为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是把积极心理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至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14部中英文著作,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15年以来历年入选为全球学术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中国心理学家之一。
彭凯平教授认为,心理韧性是在压力、挫折和逆境中迅速恢复并从中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种天生的品质,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和调整,才能够发展出来。心理韧性包含三个维度:
反弹力:就像一个物体受到压力之后能够反弹,复原到正常的状态。
抗压力:像车轮上坚韧的橡胶,十分抗压,也十分耐磨。
创伤后成长(PTG):很多人在创伤后靠着自己内心的积极力量,靠着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走出阴影,达到一种更加快意人生的状态。
提升心理韧性,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以下科学方法:
打破完美主义,悦纳自我:很多优秀的人会走进一个“自我批评的冲动”误区,表现为过分的完美主义,优秀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研究发现,这种焦虑是心理韧性耗损的重要原因。提升心理韧性,首先要放下完美主义与自我焦虑的包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
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人类大脑可以产生一个特别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催产素,它能让人感到爱、真诚与关怀,心里温暖流淌。因此,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交往,多参与社区活动,多去成全别人,拥有更多的社会同理心,都可以提升心理韧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学技巧可以从细节上帮助人们强化心理韧性。例如,在心情不好时,可以做一些放松的呼吸练习。出现情绪耗损时,可以闻闻自然界的清香。面对挑战产生无力感时,给自己做顿饭、泡壶茶、冲杯咖啡。孤独寂寞时,可以去做做运动。人生是一个个片段的组合,成功是一个个细节的积累。不同的细节管理,会给人们提供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价值。
彭凯平教授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印证。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近20%的10~19岁青少年存在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曾经或正在受到各种情绪问题的困扰。不良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会诱发青少年“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等“四无”表现,制约个体成长,更可能对家庭团结、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等多领域发展造成潜藏性的长期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呈现出三大特征:
表现形式多样化,且隐匿性较强:我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18.7%。其中,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最为频发(10.4%)。同时,焦虑(4.8%)、抑郁(3.2%)、抽动障碍(2.5%)、物质滥用(1.1%)等问题亦非鲜见。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社会污名化、心理健康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尚未得到科学诊断与及时干预。调查发现,我国有近30%青少年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抑郁症状,其中仅有不到10%的个体得到系统干预。
影响因素多元化,防控难度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地,家庭环境与学业压力或将成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一项基于全国的社会调查显示,升学压力大是导致青少年较高焦虑和抑郁水平的最常见因素(54.66%),其次为较高的父母期待(43.55%)和考试评比(39.97%)。
社会关注度提高,但专业工作机制仍不完善:近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据中科院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达标率为92.3%,但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技能的达标率仅为20.4%和65.5%。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较好,但个体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难以满足其日益旺盛的心理健康需求。与此同时,近五分之四(78.34%)的成年大众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很重要,超过60%的受访者至少2~3天就会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相关新闻,但绝大多数仍依赖于网络平台获取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彭凯平教授建议:
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为阵地,严格按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心理行为特质开发针对性课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连贯性。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价值,支持鼓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入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规范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工作原则,明确班主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课任教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共同责任、建立“学校—年段—班级”三级监测防控体系,重点加强春季、入学季、毕业季等特殊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落实心理筛查与心理约谈制度,在科学发展心理健康评估量表的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日常心理行为表现的密切观察,精准建立动态更新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台账。
加快织密问题心理的干预与转介网络:关注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服务机构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中的共同责任与合作协同,加快形成“预防在校、家、社—诊疗在医院—康复回校、家、社”的链式服务框架,保障早期干预、转介临床、社会康复等多种心理健康服务的连续获得。
彭凯平教授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在当今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心理韧性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正如彭凯平教授所说:“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韧性时,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