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控烟15年:吸烟率降至19.2%,经济健康双丰收
上海控烟15年:吸烟率降至19.2%,经济健康双丰收
2024年是上海控烟立法第15年,最新数据显示,上海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已降至19.2%,较2022年下降0.2个百分点。自控烟立法以来,成人吸烟率累计下降7.7个百分点,连续13年呈持续下降趋势,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
这一显著成效的背后,是上海持续加强控烟监管力度的结果。据统计,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2010年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4%,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1%。同时,室外“游烟”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近期一项万人市民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超九成市民对此表示反感。
控烟不仅改善了公共健康,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李志徽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对生育力和妊娠结果有严重不利影响。研究指出,在中国20至49岁已婚女性和其配偶中,主动吸烟导致超过970万例未出生人口,二手烟暴露更是导致超过1085万例未出生人口。如果吸烟率降低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即“将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降低到20%”,可以增加251万例新生儿,并避免超过156万例妊娠糖尿病等不良妊娠结果。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控烟成效尤为突出。以山东省为例,该省15岁及以上人口吸烟率从2020年的22.65%降至2023年的21.39%,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上海的水平。目前,全国全面无烟立法保护人口比例仅为15.9%,而上海作为先行者,其成功经验为全国控烟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然而,控烟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电子烟的使用率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上海市成人电子烟使用率为1.4%,较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此外,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47.6%,较2022年上升5.9个百分点,这表明室外“游烟”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无烟草行动技术官员李可薇表示,大量科学证据显示孕期父母吸烟和接触二手烟与胎儿发育不良、不良围产期结局以及高婴儿死亡率有关。因此,加强控烟工作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相关目标的“必答题”,更能为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增色加分”。
未来,随着控烟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上海的控烟成效有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控烟工作提供可借鉴的“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