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段跨越千年的友谊与理想
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段跨越千年的友谊与理想
在北宋的政坛上,有这样一对惺惺相惜的知己:范仲淹和滕子京。他们同为1015年进士,都曾是朝廷重臣,更因共同的政治理念和抱负而结下深厚友谊。当滕子京因“公使钱案”被贬至岳州时,范仲淹不仅挺身而出为其辩护,更应好友之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1046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面对逆境,他没有消沉,而是积极有为,一年后便让岳州呈现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提升岳州的影响力,滕子京决定重修岳阳楼,并邀请远在邓州的范仲淹撰写一篇记文。
范仲淹收到好友的邀请后,仔细研究了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并结合自己对岳阳楼的了解,开始了这篇传世之作的创作。文章开篇交代了写作缘由,随后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然而,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景物描写上,而是通过对比阴雨连绵和春光明媚时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引出了“古仁人之心”的讨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道出了范仲淹对理想政治家的期待。他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不应被个人得失所困扰,而应始终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这种超越个人悲喜的境界,正是范仲淹对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对所有为官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岳阳楼记》的问世,不仅让岳阳楼名扬四海,更因其深邃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时至今日,《岳阳楼记》仍被选入初中教材,成为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重要读本。2023年,岳阳市更是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设立为“岳阳楼日”,以纪念这篇不朽之作。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